不喜欢搞管理的老板还能撑多久?

不喜欢搞管理的老板还能撑多久?

◆高利润掩盖了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混乱

我的企业还能赚不少钱的,利润也不低,怎么能说我的管理不行呢

在当前,中国有很多企业,确实在内部管理流程不顺畅,仍处于大锅饭的做事状态,不是按照制度和职责去办事,而是看到人就抓人、逮人做事的方式在运作,可每年的利润却并不比那些管理完善,职责分工明确,考核体系完善的企业的利润差,甚至要高过这些管理完善的企业,为什么呢?第一:这些企业所做的产品属于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二: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暂时处于冷门行业或者说竞争力不强的行业;第三:这些企业所做的产品属于非标产品

在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企业每年的利润一定不低,让企业的老板一定在偷偷嘲笑那些天天抓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的老板。

这样的企业生命周期一般都比较短暂,比如曾经的中国三株,巨人集团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企业抵抗外界冲击力的能力非常薄弱,甚至没有。

大家都知道,市场出现牛市的时候,个个股民都能赚钱,买什么股票都能赚到钱,可市场出现熊市的时候,谁能赚到钱呢?

我们再分析下中国的房地产,前10年,个个有钱人都投资房地产,个个老板都转向房地产行业,而到如今的房地产行业萎靡状态(所谓的外界冲击力),房地产行业都在干嘛呢?能抵抗住这一波冲击力的以后势必赚更多的钱,抵抗不住的怎么办?要么死掉,要么在找出路,为什么有的能抵抗住,有的抵抗不住呢?除了资金实力这个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呢?

◆【市场假象,掩盖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

你说的我企业管理不行,产品质量不稳定,可我也没有接到客户的投诉呀

在当前,中国有很多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返工返修率非常高,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所以每天的产出率也很低,但确实存在着怪现象——客户没有投诉或退货,但企业不断开发新的客户,老的客户基本上都在流失或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暂时能让老板高兴一阵子。

市场覆盖面广,月出货量也不错,到了年底也能赚到钱

中国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覆盖面确实很广,我们不说别的,就看看这些企业的网站上的-销售网络图示。可我为什么年底一核算不赚钱呢?因为到了市场上的产品不断发生故障,虽然没有到了客户退货的地步,但“超大问题没有,小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的人员一拨又一拨地给客户解释,一拨又一拨地派往客户处进行维修解决,甚至有些问题重复发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些处理客户反馈的问题的故障费用谁买单?毋庸置疑自然由企业买单,如出差人员的交通费用、食宿费用、出差补助费用等一年计算下来绝对不会是小数目,这还只是外部故障成本,若再加上内部故障成本,企业能赚钱才是超怪现象。

◆企业内部表面一片大好河山,深处却是处处暗礁

你说我的管理不行,我的团队不行,可我的团队每天都很辛苦呀,每天都在勤奋工作

老板,您说的确实是实情,你的团队每天都很勤奋,每天都很辛苦,可您一定听说过“老黄牛耕地”的故事,低着头耕呀耕,耕得深还是浅也不考虑,耕得直还是斜也不关注,是否有漏耕也不知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农民要在后面跟着,盯着,不时抽上一鞭,为什么呢?回到企业管理是同样的道理,你的团队是很勤奋,是很辛苦,作为老板的你需要的结果是什么呢?肯定是“老黄牛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地耕完,而且笔直、深浅一致、不允许有漏耕”,若想达到这样的结果,则必然要首先确定标准(有相应的作业基准书),然后再去监督,再去考核。

老农民养牛有个众说周知的事实:黄牛犊初长成的时候,为了锻炼它学会耕地,第一次耕地的时候,总是将其双眼蒙上,前面还有一个牵着,后面还要扶着犁耙,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企业管理中的入职培训和岗前培训,老农民都懂,更何况身为老板的你呢

现在流行一句话“中国有一种忙叫瞎忙”,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他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是符合标准,他不知道下道工序需要什么标准的产品,所以你让我做,我就做,比如拧螺丝,你让我拧,我就拧,拧到什么程度是符合标准?标准是什么呢?不知道,我可以拧一下,我也可以拧两下,反正到最后一关(成品验货)不合格我就返工,这就是老板您看到的“您的团队很勤奋,很辛苦”,关键是“出人出力不出活”。

◆天天救火,让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反省自身

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属于贴牌生产,产品质量合格不合格,不是最终使用者说了算,而是委托厂家说了算数,尤其是委托厂家不放心代加工企业,则派驻了驻厂代表,天天监督贴牌生产企业,天天盯着贴牌生产企业,委托厂家的驻厂代表就相当于国家政府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是干嘛的?驻厂代表天天现场检查巡查,今天说这里不行,明天说那里不合格,搞得贴牌生产厂家扑灭东面的火,西面的火苗又起来了,天天是焦头烂额,每天下班是倒床就是呼噜声大震,哪有时间去考虑原因出在哪里?反正你驻厂代表说不行,我就给你返工返修,像这样下去,如何能不辛苦?如何能不郁闷?如何能不痛苦?如何能不纠结?因为驻厂代表不满意,驻厂代表回到自己公司提交给委托厂的老板的报告肯定是四个字“脏、乱、差、混”,委托厂的老板则给贴牌生产厂的老板施压,贴牌生产厂的老板则给自己的管理施压“发火、抱怨”要不召开“批斗会”,有用吗?没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旦超越了委托厂老板的忍耐底线,则停止合作,贴牌生产厂家此时才有那么一点点醒悟,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旧管理模式、管理习惯和管理思维根深蒂固

以前有人说农民进城,为了不让城里人感觉出他是农民,学着城里人穿西服打领带,学模学样,不妨你再认真看看,农民一整天都感到超不舒服和浑身不自在,一旦遇到个卫生间就躲进去舒服下(备注: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不是瞧不起农民,而是说明一个观点:什么样的习惯造就了什么样的结果)

作为企业的老板,没有一个不梦想有一天做大做强,没有一个不梦想有朝一日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可凭什么做大做强?凭什么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刘伯温曾给朱元璋献计“打天下需要武将,治理天下需要文将”,这说明了什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学习,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必须不断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必须切除以前的不良管理模式,我相信每个老板都知道“猴子想变成人”的故事——猴子想变成人,它知道要变成人,至少要砍掉自己的尾巴,因为人没有尾巴,它拿起刀,决定动手砍掉自己的尾巴,但动手之前,猴子被三件事困扰了: 1、砍尾巴会很疼,它怕疼死。2、尾巴砍掉了它不知道以后身体能不能平衡,能不能灵活,能不能活的长久? 3、尾巴一生下来就跟自己就有了,它有些舍不得,不忍心抛弃它。 三个问题一直困扰它,一直想不通,一直无法作出最后的决断,所以一直没有砍掉,所以一直到今天猴子还是没有变成人,永远都是被人类耍弄的猴子。

蜕变和完美需要痛苦的挣扎,恐惧和顾虑太多是前进的大忌,想要自己发生蜕变吗?就要学习,就要改变自我,因为想则变,变则通,通则顺。

◆企业运营模式变了,企业的管理思维依旧

当前的市场,是一个在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寻找着合作的机会,同行开始合作,跨行合作,也许相关的开始合作,而不再是以前的单打独斗的时代,我们大家都知道搞房地产的万达老董王健林与IT行业的巨头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开始合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当今的市场,没有不能合作的企业,只有不敢合作的企业,除非你的企业资金超雄厚,你的企业创新力量大比如中国的华为。

一旦企业的运行模式改变,而企业的管理思维永不改变,这个企业距离倒闭的地步不远了,比如一个企业以前只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老板经营理念的变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始与竞争对手合作(新的合作模式——竞合),帮竞争对手加工产品(贴牌生产);也有反过来的,一直为别人贴牌生产(属于三来一补的企业),一旦有了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则开始注册商标生产自己的品牌,这些都属于经营模式的转变。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管理团队的经营思维和管理思维则必须跟着变,否则还不如不变(或者有可能加速企业死亡的进度),尤其从自主品牌生产到为别人贴牌生产(二者同时进行),若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思维不改变——还是以前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随意、随心、随性,因为客户亲临生产现场的机会少,所以看不到生产现场的真实情景,被客户挑剔的机会就少,比如广东佛山的磁砖行业为什么都是销售公司与生产厂不在同一地方,销售公司为什么要装修得富丽堂皇呢?而现在呢?要贴牌生产,客户亲临生产现场机会多了,关注点多了,关注频率加大了,甚至客户委派驻厂代表,作为企业的管理团队就不能再随自己的意、随自己的心、随自己的性去做事了,必须要让客户满意,必须要让客户开心,你才能有大量的订单,否则客户不满意,客户不开心,你没有订单何以生存?即使给了你小批量订单,今天不满意,你返工,明天不满意,你返修,你想想,企业还有利润吗?不亏才怪呢?这样一直下去能不死亡吗?所以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思维和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思维必须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而及时转变,不能掉队。

【企业管理感悟】

物联网时代,原来根本不会有交集的行业,都开始深度合作了;你所谓的新产品本想在市场上红一把,谁知转眼之间同款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琳琅满目,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早已不是你心中所想的周期;你面临的竞争对手都已变得不明朗了,晚上睡一觉天亮睁开眼,你会发现从与你毫不相干的行业冒出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甚至有碾压你的势头;你所谓的客户都不再是你心目中的客户了,客户的痛点是什么?客户的痒点是什么?客户的兴奋点是什么?你所谓的先产品后市场的运营模式早已变蜕变为先市场后产品的运营模式,如何把握市场的需求命脉?如何洞悉市场的潜在需求点?你总认为你的客户满心思都在产品上,谁知你把你的产品做得很完美了,却依然得不到客户的满意;作为企业发展掌舵人的你,该如何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是继续抱朴守旧还是创新求变?创新从哪些方面创新?从何处着手?求变怎么变?方向在哪里?内部有没有可用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思路、知识等等)?外部环境我们无从改变,但还不得不面对,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在外部市场大环境的角度去看我们公司的内部,如何从管理上创新求变应对外部的市场环境,是所有经营实体的企业在2018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