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们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我们把儒家、道家和法家看作公司的话,三家的思想差异就一目了然了。儒家强调老板第一,员工间要相亲相爱,赚钱不重要,老板要996咱们就反对他;道家则认为人要清静无为,做好了自己本分后,赚不赚钱就顺其自然;而法家最为严格,他们认为公司应该制定一套制度作为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老板通过这套准则对有功的员工进行奖赏、有过的员工进行处罚,以此维持公司的运行……

咳咳,言归正传,要理解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差异,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站在当时古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一切,都要从百家争鸣谈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珍贵的思想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正处在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而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不可撼动的文化高峰。

一、“百家争鸣”的形成

周王室衰微,各路诸侯崛起。当时社会已经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路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四处招贤纳士,以期望各种不同的思想学说让自己的属国强大起来,不仅如此,从经济角度来看,井田制崩溃,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就让有一部分人有了空闲时间,他们就可以从事一些学术上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各方面的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些有学之士开始四处游学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就造就出了一大批学术大师,他们对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这也为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走上了政治舞台,渐渐地被统治者重用。士大夫阶级崛起之后,“养士”之风盛行,这其中不乏有优秀之人,为后来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百家争鸣”的形成就不得不说稷下学宫,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府举办,私家主持的一所高等学府,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学者,它的存在,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地点,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先秦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在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早期儒学渐渐产生,而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春秋时期,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期望建立起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带着名下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然而各国君主都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后来孔子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开始了私人讲学,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而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在孔子之后,孟子成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不仅如此,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简单点来说就是“民贵君轻”。后来,这一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孟子之后,荀子吸收整理了各家思想的精华,进一步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荀子在儒家思想中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他总结出,学习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把握“礼”,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君舟民水。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未来,只是老子的道是一种客观消极的道,他认为道是不可知、不可说、不可闻的,人只有顺应自然。而庄子则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思考追寻“道的境界”。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世间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这本书中。老子和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主张不为功利而追求精神自由,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各个法家人物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了变法运动,例如早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他推行“尽地力之教”,以提高农业的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收入,他还主张用严酷的刑法确立新的秩序,以加强君主的统治,李悝著有《法经》一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君主统治之术)重“势”的学派。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这三者合而为一,他又结合儒家思想,提出了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主张。这为后来的君王们,推行外儒内法的执政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不同

说起来,儒家、道家的法家思想的不同体现在他们思想核心的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仁”为核心,倡导积极入世、治世,主张仁政、德治,重视伦常关系,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荀子,他们都是从人性出发,倡导的是以“仁”治国。道家的思想提倡的是“无为而治”,他们崇尚自由与解放,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天下,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制来治理国家,主张的是以严刑峻制。是从君主的利益出发。

第二点不同是治国方式的不同,儒家主张的是“仁政”,从人性出发,强调的是人的自身修养和君臣礼法,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道家的治国主张就比较简单了,一切都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而法家的治国理念就从统治者方面出发,它的方式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在一定是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的想法,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中央统治集团的需要。

四、儒道法的发展趋势是吸收对方的理念,互相融合

儒、道、法三家,作为百家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人对自然、社会的思考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征战不休的混乱时期,那时的思想家们莫不希望用自己的理念结束乱世,但因为理念的差异,才有了现在的儒道法的区分。

其实静下心后,我们再来探讨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不难发现在后续的发展中,三家思想是在逐渐趋于融合的,它们互相吸收对方的理念,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汉唐初期,当时整个社会都在连年的战争下遭受了严重破坏,于是,刘邦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实行了老子黄老无为的政策,来让社会恢复生机。

而在秦汉之后,历朝君王日常推行的政令、国策中,儒、道、法三家融合的痕迹显得非常明显,例如道家讲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儒家的士大夫们便偷换了一个概念,将代表自然的“道”,替换成了儒家的纲常伦理,这样一来,原本道家追求的就是自然的道,而儒家文化下的道就成了纲常等级。

儒家以纲常化作的道作为世人的思想准则,又以法家的规章制度作为做人世人的行事规范,建立起了一套儒家文化下有等级的秩序社会。

文化这种东西向来如此,不同理念之间会相互碰撞融合,然后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儒道法就是在这样互相对立、融合的环境下,才能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