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义是什么?三种哲学思维的解释,帮你解读自己:三维树

前几天,有位朋友看到《3名牛津教授要求死后冷藏尸体 期待100年后醒来》的文章,就问到一个问题:如果人可以复活,将大脑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那我,我还是我吗?“我”的定义是躯体?是大脑?还是思想意识呢?

“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无聊,却关系到我们在别人面前怎么自我介绍,让别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跨学科来讨论。我们看看三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和费希特是怎么说的吧。

一,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同一性。

是指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四个范畴,也就对一物“是其所是”提出了四个因素,亦即“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和形式因。

质料因,是指组成一个东西的潜在的材料。比如,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以及习惯等。

动力因,是指一个人生存动力的来源。比如,一个人你的梦想等。

目的因,是指你为什么有这个动力来源。比如,你的梦想是成为画家,那么,背后是原因使你有这个想法呢?

形式因,是指内在的规定,比如,你的身高体重,年龄大小等。

这是从自身的角度,来定义自己是谁。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节中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作为人类一分子的生物学特征,也不是这个人任何“物理上的”指标。真正使得“一个人”是“这个人”的,在于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比如,小明向别人介绍自己,显然不会说自己是双眼皮,腰围是多少等。他只会说,家在哪里,毕业于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以及和所认识的人是什么关系等。正是这些社会性的整体因素,定义了我是谁。

三,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与镜画实验。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镜画实验,是指通过镜子反射,和原图形相比镜中图形是上下倒置而左右不变,所以被试者在描画时往往会出现与平常上下笔顺相反的画法,给初作镜画的人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训练被试会很快适应原先的习惯画法。其实验结果说明了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正迁移效果。

在TED演讲里也提到过这事,当时他的实验对象是一只猩猩,让它看其他猩猩打呵欠的录像,然后这只猩猩也会跟着打呵欠。由此,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这样的。就如我们看毛片,就会有生理反应一样,哈哈。

总结,我是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定义。你觉得哪一个定义方式,更适合你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