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胸与肩背的七个独门秘籍(纯干贷)
让阳光洒满后背——像太阳一样普照万物、无我利他。我们将集百家之长,为您提供简单简便、根本安全的静心培元方法及成长故事。
立身期正直,垂手自然松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似恭
咱们学站桩,建议不要“非得怎么样才行”,也不要先下结论“这个对,那个不对”。建议广泛听取各门各派的说法,然后自己在实践中取舍。
比如,对于胸部,总体而言,一定要包容开阔,是虚怀若谷、胸怀天下、有容乃大的。胸部像天空一样,一定要有足够的容量。
但就整个站桩身形来讲,又是要特别注意生克制化、相辅相成,所有的力都是相持力、平衡力、制约力。
01
请注意,「胸出」绝对不是挺胸。《内功真经》专门有句话:「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个人感觉,《内功真经》的这段描述是一个总持,但其中「相反相成、欲擒故纵」的思想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后面各门各派的说法更通俗、更易于理解,但总体意思与《内功真经》的说法并不矛盾。
02
第二种说法是大成拳中传出来的,叫「撑肩包背」。
核心思想是:肩要平着往下松沉,同时还要向两边撑开,然后再从后往前包过来,由此实现了「里撑外包」。
「里撑外包」很容易理解,胸腔内部是舒展的,但从背部包过来的劲又实现了「含胸」。一撑一包的两个平衡力,有点「负阴抱阳」的味道。
03
第三种说法是一位出家师父教的。
锁骨用意外撑,同时肩后与锁骨大致高度的肩背也用意往外拉,然后再从后往前微微用意包一下。
根据这位师父的说法:「含胸拔背」中的「含胸」,跟张开口才能含东西一样,先要把口张开。所以,胸前及后背先要撑开,才能含起来。
这个说法形像生动,操作起来也很方便。请您试一试,只要锁骨用意外撑,头就不容易前探或低头。
04
第四种说法是香港一位老师讲的。
肩头下沉,胸部不要挺。「含胸」的关键是:手臂与肩头相连的部位微微向前。这样,前胸与后背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但要注意:后背有一处不要放松,就是大椎骨的位置,这叫「拔背」。
大椎骨如同人体骨架的支柱,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挂在上面,就有如衣服挂在衣架上得以捊直理顺。
这个说法强调松中有紧,非常具体,易于把握。
05
第五种说法是民国武学宗师讲的。
孙禄堂先生强调「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这里既讲松开,又讲均齐抽劲,不太好把握。咱们结合《高术莫用》上的话,就好理解了:『「含胸拔背」不是外形,而是胸口、后背的筋撑开了。肩窝是锁骨的内凹陷处,肩窝的筋撑圆,后背的热就能传到肩窝,锁骨一温热,内脏就受益了。』
肩窝里的筋撑圆,这样就好理解、好把握了。
06
第六种说法是一位太极老师讲的。
肩背像「八」字形一样向外分,同时胸口像摆放了一把刀一样,胸腔里有点像门虚掩着一样的感觉。
这个体会,跟《内功真经》中的「胸出而闭」类似,方法很简单,体验很细腻。
07
第七种说法是周潜川先生讲的。
『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内陷凹为标准。陷凹的部分限于「膻中穴」与「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之处与两乳之间,成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胸部的三角形地带微微陷凹进去,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
它的方法,在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的同时,把两肘尖微微向前方「飞开」。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反向正前方分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准。』
所有「含胸」或「胸出而闭」的目的,是为了让气下行到丹田。「含胸」这个方面,周潜川先生的表述特别清晰。
以上这些说法,如果您具体体验一下,基本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各家体悟的那个点或下手偏重的地方不一样而已。各个说法没有对错高下,只是强调或契入的点不一样。对此全部了解之后,更有利于我们把肩、胸、背的动作做到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会理解《黄帝内经》上的一句话,叫「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就是学东西,一定要从各门各派各家的各种说法中,找出那个本质的、趋同的、为我所用的东西;而不是站在一门,说另外一门的短长,那样子就狭隘了。这样子来站桩,来学习,就有意思、有乐趣了。
最后再提醒两点:
一是上面所有的身形动作请注意「用意不用力」。「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内功真经》上的这句话一定要当回事!每个动作基本上没有大的身形变化,有一点意思就行了。
二是上面这些方法,不要光用在站桩上,关键要融入生活,平时行住坐卧都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