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同事和老板谈笑风生,我却张不开嘴,怎么办?
外国人很讲究社交,也很讲究隐私。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他们会使用一个万年老梗——天气。但这一点在中国行不通。
1
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内向”
其实,现代社会在交流方面越来越趋同,不仅仅是礼仪和方式,也包括心理。不用说宅男了,就是很多看上去很有冲劲儿的年轻人实际上也很羞涩,这种多少有点内向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
当他们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态度越来越拘谨。他们从头到尾几乎一直在毕恭毕敬地聆听,当轮到自己开口时,只限于回答对方的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心存戒备,认为没有必要和陌生人交流自己的生活,对方应该也没有兴趣知道自己日常的琐事。
于是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方努力地、小心翼翼地寻找话题,“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上班累吗?”“平时有什么娱乐活动吗?唱歌、运动什么的?”“周末放假要去哪儿玩?”另一方态度很好,可回答却极简单、模棱两可:“还好。”“都挺喜欢的。”“可能会去吧。”
这种“一问一答”的模式,就像叛逆期的青少年心理一样:最好爸妈别烦我,所以,年轻人总是敷衍地对待父母、长辈出于关心的询问,好让话题迅速结束。
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但还是觉得可惜。和陌生人交流,其实能够带来许多不同的体验和碰撞。
2
不要让对方“抢救”聊天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询问“平常放假都干吗”的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冒犯了自己的私人空间,觉得这样的问题含有窥私的意味,于是不仅不想打开聊天模式,反而开始提防对方了,用冷淡的回应阻止接下来对方更深一步的探寻。
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的表现,没有人真的关心你在休假的时候到底会去做什么,也不一定真的想窥探你的隐私,你的这些提防之心不如加强在各种交友软件和社交软件上。提问的人其实可能只是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希望以此为一个良好的开端,进行更加愉快的聊天。
如果一方在聊天中努力寻找话题,而另一方消极参与,双方很可能就会陷入聊天的窘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戒备,轻松地配合,良好的对话模式是打球的感觉,有来有回,互相抛“球”。
假如有人问你:“在工作之余都做什么放松心情呢?”而你只是简单地回答“看书”,对方只能继续问:“哦,那最近在看什么书?”“读完有什么感受?”
其实,当你只回答了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给这个话题判了死刑,对方也只不过是用一连串的问题在拖延,感觉这个话题还能再“抢救”一下。
3
像打球一样聊天
纯粹的接球当然不能构成闲聊。你必须先一步预设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扩充你的回答,使它有足够的内容能够被对方接收,再由对方去思考该从哪里回应,怎么把“球”丢回来。
比如:“我最近在读《××××》,觉得不错,听说过吗?”
“啊,我读过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也非常好看,好像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马上就要播了。”
“真的吗?不知道原著会不会被改得很厉害。话说,主演是谁啊?”
虽然有点八卦既视感,但是这样一来一去,在你回答对方问题的时候又给对方抛出一个相关的问题,聊天就会有趣地进行下去了。
在回答中多加一句话,可以更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双方都感到愉快。此外,聊天内容的流动性非常强,你的回答也无须彻底契合对方的发问,完全可以大胆地将对话引向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地方。
当然,一味地让交谈围绕着自己进行,也是不礼貌的。培养对他人的兴趣,真诚、勇敢地问出你想了解他的地方,让他也能够同样坦率地表露自我,享受对话带来的乐趣,这也是一种社交礼仪。
4
沟通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但是如今,这种社交礼仪多少有些不受重视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对陌生人的好奇很容易带来麻烦,所以应当保持冷漠和安全的
距离。
殊不知,正是因为你出于这种想法而不愿开口,导致别人已经将你定义成了缺乏沟通能力的人。而他们会选择与自己沟通更顺畅的人交心,也更愿意去帮助那些人,甚至会把合作的机会交给他们。
所以,对他人感兴趣也是一种能力,敞开心扉不只是在关于自己的事情上,还在于能否容纳他人。其实多和陌生人聊天可以锻炼这样的能力。
那么,当你愿意与陌生人真诚交流时,应该怎样取得对方的信任呢?我们先来换位思考一下,看看陌生人是如何取得我们的信任的。
假设你正在和两个陌生人聊天,你提出一个话题,其中一个人热情地回应,而另一个人却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沉默不语。那么,你会更信任谁呢?
更进一步来说,假设你提出话题后,他们两人都回应了同样的观点,但是其中一个人还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而另一个人不再多说什么。你又会更信任谁呢?
答案不言自明。一个人自我表露的程度决定了他在我们心中的可信度。我们总是更容易信任那些愿意开口说关于自己的事情的人,并将真诚、直率、热情等形容词和他们联系起来。这种不设防的心灵之间的交谈,能够让我们感到自己是被人信赖的,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好感。
一旦好感出现,我们就开始健谈起来,愿意更多地向他表露自我,因为这正是他先对我们所做的事情。
可以看出,自我表露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如果某个人愿意向我们倾诉,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受他信赖与喜欢的,因而愿意以同样的方式真诚地对待他,更多地表达自我,相互了解,展开从心到心的交谈。而我们的这种态度也能够博得他的青睐和感激,使我们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和信任。于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不断地增进。
反过来,过强的自我防备会引起恶性循环:防备使人沉默寡言,缺少沟通导致不信任,不信任不仅仅使陌生人不愿意跟你靠近,同样也会使往日的朋友与你渐渐疏远。
不能否认,自我表露存在风险,毫无保留难以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带来友情和健康的心态。但是,如果你不去主动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呢?怎么让聊天熟能生巧、日益精进呢?
杨利伟被选中成为我国第一位载人航天宇航员的时候,有记者问有关领导:“和杨利伟能力相当的备选者也很多,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杨利伟?”领导说:“因为杨利伟的沟通能力比较强。
”杨利伟到了太空跟谁沟通?但是,如果杨利伟的沟通能力不强,领导又怎么会注意到他?
▼
想要
找到方向,走稳每一步?
提升能力,胜任好工作?
打造优势,无法被取代?
解决职场路上
沟通、择业、效能等问题
迅速实现升职加薪
拥有成功幸福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