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你的每一句话,都能够使人信服呢?
在生活中,我发现有些朋友自信满满,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很愿意对着听众演讲和当众表达,技巧方面也完全没有问题,讲话逻辑条理很清晰,情感充沛,但听众就是不愿意听,甚至还说这些朋友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为表达者,这个时候很苦恼,甚至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弄得身心俱疲,这时问题出在哪里呢?明明讲的是正确的,也是肺腑之言,听众却不相信,没有被影响和说服呢?
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我们讲话效率不高,听众没有真正接收和认可你表达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说话的效率,让我们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呢?
今天卿老师就教大家用列举案例和故事的小技巧来让我们说出的每句话都有理有据,只要你能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个小技巧,你的当众表达和演讲就一定能更好的吸引和说服听众。
列举案例和故事的技巧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活用事例的完整流程;第二部分是列举事例的三种特殊“姿势”。
1
活用事例的完整流程
我们经常都会说:在表达中,活用事例,事半功倍。
就好比写作文一样,怎样让我们的论点更加充分呢?用事例说话,“不看广告,看疗效”有了充足恰当的证据和案例,那听众不信也得信了。
但很多朋友举了例子,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这并不是举例的方法不好,只不过是大家没有用好例子。
是大家没能把事例变得鲜活,没有能让具体的事例和我们的表达主题、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者说大家没有做完整举例的流程。
比如名人的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你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些有意思、有感觉的人和事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事例来丰富我们的演讲。
还是那句话,听故事总比听道理要有趣的多。
有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当众表达中来了。
先给大家讲个关于引用事例的小故事吧:在某传媒大学的课堂上正在进行“课堂三分钟的演讲”相关训练,老师提出“我眼中的文科”这个话题后,要求一向很少发言的孙翔同学讲几句。
孙翔稍加沉默、思考了一会儿,开口说:
现在,校园里流传这样一句话:
学文科,爬山坡,爬上山坡掉山窝。意思是说,学文科没出息。
我却要说:对于钟爱文科的同学而言,如果能立大志,用大力,紧盯目标,心无旁骛,最终会大有收获的!
你们看,著名学者林纾、钱锺书等,沉下心来大力钻研,关起门来忘我写作,一生与‘文’共舞,不也开创了无数理论、出版了大量著作吗?
细细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孙翔善于抓住身边的“流行语”,抛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流畅;特别是,证明观点时列举名人事例,典型而有说服力。
不过,他对事例的处理,只是简单地“摆出”而已,似乎还缺点啥!
缺点啥呢?哦,对了,缺少对事例意义的点破、说明、评价或分析,也就是缺少事例与主要观点之间的“挂钩”。
孙翔在列举事例之后,添加几句“捅破窗户纸”的话,让听众感觉这些话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效果会更好。
比如:“你们看,著名学者林纾、钱锺书等……不也是出版了大量著作吗?他们这些成功的榜样,正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命运靠自己把握,学文科大有前途!”
通过对事例的内涵加以提炼与概括,隐藏的意义会“浮出水面”,让事例与主要观点紧紧地连起来,更有说服力。这个环节也是很多人在引用事例时容易忽略和遗忘的。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表达更高效,事例跟观点联系更紧密,更好的说服听众,大家在活用事例时一定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选择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例证明自己观点。
第三步:找寻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对事例意义进行点破、说明、评价或分析。
大家注意哦,特别是第三步,非常关键。
如果在当众表达中有时间准备的话,可以多思考一下,如果是在准备自己的演讲稿,更是需要多花点时间雕琢,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演讲的逼格高起来,听众们才会在听完之后觉得:“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法反驳。”
我常把生活中表达高效,说话有理有据,总能征服听众的人戏称为“李局长”,那么大家在当众表达中要怎样灵活恰当地举例子,才能成为让人信服的“李局长”呢?
3
三种举例子的特殊“姿势”
我认为除了完整地运用刚才的三步走流程,还需要掌握三种举例子的特殊“姿势”。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一种姿势:正反对比
这种姿势是把两个相反的事例作比较,从而突出所要论证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是正面举例,就从反面分析事例;如果是反面举例,就从正面分析事例。
例如:
古往今来,那些卓越的人总是把谦虚作为座右铭。科学巨匠牛顿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他却说:我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孩子,对于展现在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全然没有发现。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如此谦虚,有些中学生却认为什么都会了,岂不幼稚可笑?”
在上面这段话中,表达者先从正面举例——伟大的科学家十分“谦虚”,然后联系材料、针对现实,作出反面议论——“自满”的中学生实在幼稚,一前一后,使谦虚的重要性得到凸现。
第二种姿势:因果探寻
这种姿势是透过现象找原因。有位同学为了佐证自己“勤出成果”的观点,列举了这些案例:
马克思辛勤劳动40年写成《资本论》;歌德花了48年搜集大量资料写了《浮士德》;爱迪生试用过 6 千多种材料,试验过 7 千多次,才找到最后理想的灯丝材料,发明电灯;陈景润通宵达旦看书学习,演算研究,终于攀上数学高峰。
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他们刻苦,因为他们勤奋。
其中,最后一句话从马克思、歌德、爱迪生、陈景润等人的成功出发,指出成功的原因——刻苦勤奋,正好与主要观点“勤出成果”相印证。
这样,事例的证明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在大家实际的运用中,选择的事例所表述的相关原因,可能有多个,这就需要我们筛选出和主要观点一致的部分,否则,“议”在别处,反而添乱。
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等人的成功原因除了“刻苦勤奋”之外还有“锲而不舍”等,但是,“锲而不舍”这个原因与主题“刻苦勤奋”不统一,如果从这方面来加以点示,那就明显“驴唇不对马嘴”了。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让自己陷入这也不错、那也可以、都想保留的纠结之中,勇敢的取舍才是让自己选择的案例准确的保障。
第三种姿势:假设推导
这种姿势是根据事例顺势作出假想,从假想的角度深入分析,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显示演讲者观点的正确性。
有人在题为“广告:小心成了污染源”的演讲中说:
某些广告总是过分夸大商品的功效,误导消费者,造成人们思想上的误区。
有这样一则营养广告:一个得满分的学生握着拳头作出蛮有力的样子,说:妈妈每天给我服用×××,所以身体很棒,学习总得100分。
试问,果真这样,还要学校干什么?还要老师干什么?国民素质的提高看来不需要学校和老师了。
演讲者顺着事例推导出可笑的结论——国民素质的提高不需要学校和老师,也就反过来证明了商品功效以及广告内容的虚假,这就使论述有了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用这种姿势来讲述例子,可以在我们讲理的时候信心十足,而且还能够丰富听众们的感情,让演讲生动起来。好的故事开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哦。
把握好活用事例的完整流程、合理运用三种姿势就能让你列举的案例准确、有深度、有B格。
卿杨剑
美国卡耐基特派进修高级讲师
西南财经大学聘用教授
语智教育创始人;国内知名TEDx演讲教练,有上千场公众表达演讲经验,授课时长超过6万小时,学员遍布腾讯、华为、中铁、立邦、电信等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