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借天地之力拒敌;善医者,集万物灵气愈病|老子第七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是《道德经》的第七篇,我将持续更新,分享自己从中医的视角,学习老子大道的感悟,谢谢您的关注。
以医入道,道莫善焉;以道释医,医莫大焉
“善战者,借天地之力以拒敌;善医者,集万物灵气以愈病”,古来圣贤之士,无不通晓天地造化,善借天地之力。比如诸葛亮,在三国中几乎被描写成了一位近神近妖的人物,但诸葛亮的几次战役确实经典,尤其是火烧新野和赤壁借东风,一次用火,一次用风,借天地之力,以少胜多,近乎于“道”。
其实各行各业,无不如是,善借势者,都是大家。就算经营一家企业,如果洞悉时势,善借“天时地利人和”,把企业融入时代潮流之中,就能有所成就。此所谓“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果以“我”为主,单凭一己之力,就算你能力再强,又能如何?
中医治病,更是如此,古今中医大家,无不是善借天地自然之力以治病,非独药石之功。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述中医修为的三个层次,达到第三层境界者,就是善用天地自然之力治病者。
我们还是以医案说话,这样更具体,请看下面的这则医案。
患者上年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流汗太多,人体阴液和元气耗散太大,加上当年冬天又很温暖,使人体不能发挥“冬藏”的功能,阴液没有恢复。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春生”之气上升,本来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患者阴液不足,不能发挥濡养的功能,致使肝的“春生”之气独自升降,使患者发生了肢体偏痿,说话不清的“肝风”症状。
别的医生在治疗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当地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为是“风痰”之症,用了散风祛痰的方子,大概是天麻、钩藤、橘红、半夏、茯苓、桑枝之类的中药,使患者阴液更亏,渐渐到了昏昏沉沉,头目不清的地步。说明不仅阴液亏损,元气也亏了,不能养神了。
这个医生不仅不会借自然之力治疗疾病,相反违背了自然环境,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到了这一步该怎么办?当然是恢复患者的阴液和元气,叶天士用了《复脉汤》,用甘草、人参恢复元气,阿胶、生地、麦冬、麻仁等滋养阴液。不用桂枝和生姜者,因二者有辛散之性,耗散人体阴液。
虽然叶天士用了《复脉汤》,但因为患者阴液耗散实在太大,加上前面的庸医又进一步治坏了身体,到了第二年夏天的时候,患者还是不能抵御炎热的天气,不能发挥人体“夏长”的功能。叶天士又用了《固本丸》,去熟地者,是因为熟地性温而滋腻,不利于阴液恢复,加五味子者,因为五味子可收藏五脏之气,有利于元气和阴液的恢复。
从这个医案可以看到,如果违背了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能做到顺应自然,调理疾病的医生,才是一位不错的医生。如果能够借用天地自然之力来治疗疾病,那就是一位“得道”的中医大家了。
下面再看一则医案,看叶天士是如何借天地之力的。
叶天士首先注意到了患者“形色充伟,脉长关搏”,说明患者是阳气外露的体质。
这位患者每到冬天就会流鼻血,或者咳痰带血,一到夏天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叶天士分析了,因为夏天是自然万物生发的季节,所以阳气外露而耗散,但患者阳气旺盛,封藏功能强固,使人体阴液不至过分耗散,所以夏天不会发病。
但是冬天的时候,人体本来应该阳气内守,用肾精温养阳气,但如果冬天太过温暖,阳气无法内守,加上患者本来就是一个阳气外露的体质,所以导致阳不潜伏,血随气溢的疾病。
如何治疗?
叶天士利用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自然之力,在冬天的时候,用龟板、秋石、龙骨封藏阳气,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滋补阴液,使患者阳气内守,而阴液又能和阳气相配,阴阳调和,同升同降,自然病就好了。
如果能够借用天地之力来治疗疾病,何愁疾病不能痊愈?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须得首先感悟到天地之力,不但要通晓五运六气的变换规律,还要有对周围自然环境敏锐的感知力。传说修道之人可以感知人体周围万物灵气的波动,如果真能达到如此境界,治疗疾病,自然不在话下。
如何修炼才能使我们能够向这个境界靠近?以医入道,把中医和《道德经》结合,相互应证和感悟,也许是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