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3个“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越好!
听过这么一句话:“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浅水用喧哗显示自己的存在,而深潭静默沉着,低调示人。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与人争长较短,炫耀学识,不过是骄傲自大的表现。
如此,非但赢不到别人的尊重,有可能还会招来灾祸劫难。
正所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其实《道德经》里,早就告诫过我们3个“中式智慧”,大家越早知道越好。
《道德经》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行善事之人不喜争辩,而善于争辩之人往往内心不善良。
季羡林和臧克家在饭馆吃饭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隔壁小孩妈妈有事离开,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季羡林看见,立马帮忙扶起小孩。小孩妈妈回来,误以为他欺负小孩,对着季羡林大骂:“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跟你没完。”
周围的顾客看不下去,指责女人蛮不讲理:“是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怎能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呢?” 女人自知理亏,便不再说话。
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明明被误解了,为何不还嘴?
季羡林笑着说:“这就是我不还嘴的理由。和一个骂你的人爆粗口,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争辩,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始,我不回嘴,就斩断了这个不好的开始。”
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是污蔑、诋毁,一直以为“理越辩越明”。殊不知,不辩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也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是否正确,因为相信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信你的人解释也没用。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和层次不同的人辩论,那是无谓的消耗;和意见不同的人辩论,无法辨出胜负。辩与不辩,事实自然存在。
更何况,辩解有时候是“越描越黑”。对于别人的误会,可以善意的解释一下;别人若是不理解,也就算了,不必执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凡事做好自己,便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时候,我们懂得越少,越会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当我们懂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知之甚少。
所谓“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便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去拜会王安石,恰好他不在家。
苏东坡在书房里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不由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
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
后来,苏东坡被贬黄州,重阳节邀好友到后园赏菊。看到园里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目瞪口呆。询问友人,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菊花比较特殊,是落瓣的。
苏东坡这时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眼界就越开阔,接触到的事物就越多,就明白自己能力的界限。
所以真正有知识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和卖弄的,他们明白自己的渺小和学无止境。
反之,知道得越少,一些人就不能正确评估自己,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故常常自以为是。
《菜根谭》有言:“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一个人,不管学问有多大,都要学会谦逊,不可以炫耀自己的经验学识。
拥有骄傲的资本,而又谦卑谨慎,才是真正的大本事。
三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里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有一些人,才华出众却喜欢自我夸耀,往往招人反感,甚至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
一个思想成熟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敛藏,而非炫耀。
历经多年奋战,湘军终于攻破南京,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毅勇侯,功成名就。
然而,曾国藩却没有沉浸在享受名利的得意之中。他第一时间选择了急流勇退,用行动避免了他人的猜疑、妒忌和祸患。
他给弟弟曾国荃寄写信,“金陵克复,兄弟皆当引退,即以此为张本也。”
他甚至决定,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奏准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事后,曾国藩果然功名无损,一生善得始终,家族兴旺。
后人评价他“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则”。
一个人取得了成绩,难免会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导致他人的羡慕嫉妒,甚至是非议、排斥与孤立。不张扬、不炫耀,不膨胀,是最好的姿态。
真正厉害的人,总是在默默做事,他们懂得收敛锋芒、含蓄内敛,懂得平衡和选择。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成熟的人自处低下,善良宽容不与人争,博学多才不炫耀自夸,成就声名不居功自傲。
历尽千帆,阅人无数后,才发现低调是融在骨子里的成熟。
作者简介:
小荷听雨,喜欢阅读,感知文字的温暖。心向阳光,前行在写作路上。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小荷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