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昨天晚上继续去健身房慢跑50分钟,慢慢恢复状态。

昨天更新的内容得到了赵铁锁老师的鼓励。赵老师说我有思想有文采,对他讲课的内容有挖掘有升华。

我非常开心!但我并不认为我有老师说的那么好,所以这是鼓励而不是夸奖。我觉得严格一点的标准看,赵老师说的意思可以翻译成:没乱说话,没说没有依据的话,尺度和主题把握的还行。

昨天我在结尾说,我只是赵老师分享内容的代笔者。我觉得我可以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代笔者,仅此而已。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个公众号,以至于让我失去自知之明,那我还不如不写。

今天中午要去芜湖出差,常规中午更新的时间没有了。只有选择凌晨完成了。

今天还想就这这两天的话题,继续讨论与教育有关的话题。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教育存在的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忽略兴趣的培养。

看过我之前写的《学习的方法论》,可以知道我认为学习的动力只有两个:求知欲和生存危机。

求知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生存危机是一种心态,相对于求知欲是容易得到的。

所以教育的重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最好的方式,是对学生的启发,唤醒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从我的观察来看,中国的教育向来忽略这一点。这几年有所好转,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初中物理学,在我看来在趣味性方面就有所改善。但是和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例如,之前分享过的经济学教程。中国的人大版算是国内最好的了,但足以让你丧失学习的兴趣。反观美国的教材,无论是现在流行的曼昆还是早些年流行的萨缪尔森,都是趣味十足的,绝对可以引导你建立对这个学科的兴趣。

忽略兴趣的培养,后果很严重。中国似乎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才有“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国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完成任务,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就完全放弃了。工作之后,更是视学习为仇敌,唯娱乐快哉。

想要成为终生学习者,没有兴趣,很难做到。

所以未来必须越来越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二,忽略学习的规律。

大脑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的设计离不开对脑神经学科的研究。

美国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差异性很大,是因为美国认为青少年的大脑是不断发育成熟的。同样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学,可能需要花100小时。但到了大学阶段,50小时就可以掌握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放在大学阶段学呢?这本质上是对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于教育规律认识的差异,带来了现象层面的差异:

中国学生中小学学得多、基础牢、非常累。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学很多学生放弃学习,高考结束之日就是解放之时。

美国学生中小学学得少、基础差、很轻松。但是到了大学,要求非常高、学得非常累。

中国在创新方面和美国还有巨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来自教育。

2016年在人大培训时听到了高钢教授的课程,网上有很多他分享美国小学教育的见闻,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国小学都在教什么,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更多的启发。

这些年中国中小学教材的难度不断提高,一方面证明的是时代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这样好吗?

不能说中国这样设计就不好,假如学生到了大学仍然可以维持高强度的学习,一定可以超过大多数美国学生。这也在很多中国留学美国的学霸身上得到了验证。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中学的煎熬中早已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名牌大学要好得多,但非一流高校,大学期间还能维持刻苦学习的比例就不算高了。以我大学时代的观察来看,能够称得上刻苦学习的比例大概只有30%不到。我就读的安徽大学好歹是一所211高校,非重点高校比例可能就更低了。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设置那么多的课程,或许是从义务教育的角度考虑。毕竟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读大学,在中学阶段多学一点知识,不是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吗?

这样的考虑不能说就不对,很多问题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相对而言,我还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值得中国借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美国的模式就更值得学习了。

我发现中国现在三线以下城市的教育,与一二线城市差距越拉越大。这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一二线城市聚集着更多的优秀人才,只有优秀人才才能在一二线城市立足。这些优秀人才中,有老师有家长,也有孩子的同学。而三线以下城市,优秀人才相对较少,不仅体现在老师,也体现在家长,体现在同学。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培养越来越不利。作为家长,如果有能力,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已经一点多了。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对你有所启发。你眼中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欢迎留言写下你的观点。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给一个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