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 || 马庆珍◆井影岁月

马庆珍,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公安报》《派出所工作》《中华魂》《警察》《临沂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
-----
-----
-----

井影岁月

       

想起电视剧《辘轳·女人·井》,毛阿敏那浑厚苍凉的歌声就回响在耳畔。

“白崖崖的黄沙岗

挺起颗钻天杨

隔着篱笆有一座

海青房

......

井,是小村里必不可少的饮水之源,也是灌溉必不可少的“基建”。

井,更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

在我们老家屋后排原先有一口老井,井台是用巨大的青石垒起来的,井身是用红色的条石垒的,因为有些岁月了,所以会在石缝里长出一些青草或小树苗来。我家附近的几十户人家都是到这个井里挑水吃。用肩膀担起扁担,扁担两头挂着两个铁水桶,手里还要拎着圈成几圈的粗粗的井绳。

大人们技术纯熟,只需水桶的系儿挂在井绳下端的铁钩子上,将水桶沉到井里水面上,左右用力晃几下(我们当地称为泛),水桶里便装满了水,然后再拎上来就可以了。但这对孩子们来说,“泛”是一个很难的技术活。因为一不小心,水桶系便会从铁钩子上脱落,桶就沉入了井底,再捞上来可就难了。于是,半大的孩子们学提水,先要学会将水桶绑在铁钩上,或者用力将铁钩子的口儿捏小,让水桶系儿无法脱落,这样就可以放心的“泛”水了。

当然,浇菜,也离不开井。老菜园里,也会有那么几口用石头垒起来的深井,新开辟的菜地里,菜园里的一些井没有村里的吃水井那么精工,不过是挖得很深的土坑罢了。但是老菜园的老井却是与村里的吃水井一样,是用红色条石从井底一层层砌起来的,井台也用硕大的青石垒成。站在井边提水浇菜,不像家里挑水吃那么简单,两桶就够了。一分地至少也得几十桶水,这需要菜农们最练一项最基本的功夫:扎马步!只有两脚稳稳扎住,才能不断将一桶一桶的水拎上来,待一块菜地浇完,提水的人早就累得腰酸腿痛手发麻了。

不过,从我记事起,我们村里人浇菜慢慢开始用起辘轳来了。那正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整个沂蒙老区还在用煤油灯呢。于是菜园里的水井上纷纷架起这些吱吱叫的家伙,取代了农人们站在井台旁扎着“马步”用井绳吊着水桶一下下往上提水的辛劳。

辘轳架子终年保持着“扎马步”姿势,把自己的两条木头腿扎根于一米之外的泥土里,将一根木轴凌驾于井口之上,等待着人们来打水。

但是辘轳、井绳和水桶是需要各家购买的。

刚开始,我们家还没有买这种装备时,我只能远远地观看。这种先进设备看起来好像根本不需要有“泛”这个动作,我很是好奇。后来,我们家也买来一副这样的先进“家什”,我终于得以仔细地观察了。原来,这种水桶虽然很大,但它是的桶底是尖尖的,家里挑水用的铁桶则是平底的,所以它一碰到水面,便自动歪倒了,根本不要“泛”这个动作!而且,大水桶是牢牢地系在绳子上的,而绳子呢,则是一圈一圈地绕在辘轳上,所以根本不会有“脱钩”之虞。

其实,辘轳就是一个带着摇把的空心木棒,两头分别嵌有一个很多小钢珠的砂轮。砂轮是辘轳的另一个核心技术。有了它,人们水平摇动转圈,就可以控制井绳的上下了。

自此,浇菜这个工作,力气节省了一大半,速度提高了一大截。

只是,这个水桶是特制的,比普通的水桶大出整整两倍还要多,在它盛着满满的水来到地面时,足足有百八十斤,想把这个大家伙从井口移到水井旁,仍然需要很大的力气。

所以,在我们村,基本都是壮劳力才能干得了这种笨重体力活。但是,我母亲能够干得很好。她的力气很大,平时收麦子时,她就能够扛动一袋八十多斤的麦袋和父亲进行比赛呢!

只见母亲一支手叉在腰上,另一只手轻扶着辘轳轴,任水桶的自由下坠,“摇把”开始在她左侧转动着,嗖一嗖一,卷在轴上的绳子越来越少,一直到啪的一声,桶碰到水面,然后歪倒浸入水里,盛满水,它口向上浮了起来。

这时,母亲双手奋力摇动摇把,“吱一一吱一一”,随着轴上绳子圈数的增加,大水桶离地面越来越近。待桶的尖底微微高于井台时,母亲左手攥住摇把,右手拉住桶上的绳扣,猛地一晃,桶底稳稳落在地面,顺势一松,桶又慢慢歪倒了,里面的水哗哗地沿水沟流向菜畦。

清澈的井水便哗啦啦在小水沟中向前流动,一直流到绿绿的菜畦里,蔬菜们咕咚咕咚地喝着水,变得越发水灵了。

擦一把汗水,母亲又开始重复起刚才的动作来。

时光荏苒,这些可爱的家伙陪我们全家度过了十多年的美好时光,接着它就被更为省力的抽水泵取代了。电气化时代来临了,辘轳们只好纷纷退休!

现在,再回老家时,再也见不到辘轳的身影,那架在水井口的辘轳以及吱吱叫的声音,还有母亲奋力打水的身影却永远刻在了脑海里。母亲已是七旬老人,谈起这些事,她还是会很自豪地笑笑:“嗯,那会子,满庄上找不出几个妇女能干这活的!”

阳光下,母亲那满脸的皱纹,就像秋天辘轳井台旁那盛开的雏菊花一样美丽。

-----
-----
(0)

相关推荐

  • 散文||盲人世祥

    盲人世祥 村里有个盲人,都称世祥,常闭着双眼,多时眼角堆着眼屎,有时上眼皮一翻一翻的,红浊的有点瘆人:光杆一人,在堂弟家搭伙过日子,七十多岁时,了无牵挂地追随先人而去了. 世祥是天生的无视力还是小时候 ...

  • 老井(散文)

    benxx 发布于2021-03-18 08:34   昨天朋友圈我小时候的朋友玉生君发了篇<村北旧事>,其中说到这口老井,一下子戳中了泪点,老泪纵横,为了平复情绪作此文以记之. < ...

  • 跌进时光里的井

    作者:王炜 在我们幼小时的嘴里,井是会跌进桶里去的. 井其实很是调皮的.井会和人开玩笑--和粗心大意的大人,也和我们小孩子开玩笑. 我们那时候吃的水,是用辘轳从井里绞上来的.一眼井,一个辘轳,常年吱吱 ...

  • 王 炜:井里的岁月

    井里的岁月 王炜 小时候,学校的那口井,几乎都是我们这些半大孩子绞水的.粗心大意的我们,镊钩没扣好的时候多,桶就会脱开镊钩掉落井里. 一个桶落井里了,又一个桶落井里了,接二连三的,好些桶掉落井里了.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 杨福国:挑水

    挑   水 山东德州 杨福国 回乡下老家,邂逅了堂哥的女人金丫,忽然想起以前乡间挑水的事来了.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全村五百口人,吃水全靠村东自留田里的一口甜水井.村西头的要往家挑担水,往返一趟 ...

  • 魏青锋:水井里的旧光阴|散文选读

    作者|魏青锋 来源:绥化晚报 记忆中村里有两口水井,一口在村东头打麦场的边上,距离我家只有不到两百米,另一口在出村的路口,有高高的井台,木质的磨得锃亮的辘轳,还有一个离地一米高长方形的水槽,形似现在缩 ...

  • 许永保撰写《摆水拔水担水的记忆》

    摆水拔水担水的记忆 许永保 一.摆水(也叫摆桶)那时半道街的人都在街中心的大井吃水,排起长队.井很深有十多米,用井绳将水桶摆倒灌水很困难,一不小心桶就从井绳勾脱落掉掉进井底,打捞极为困难. 二.从井里 ...

  • 1976年发生在华县新华书店的惊险一幕

    邮箱:3125136050@qq.com 诓娃下井捞水桶 头出井沿井绳断 作者 刘自胜 (华县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7月1日,当时暂借县文化馆一间半门面营业.以后店址几经搬迁.1956年于华县西关东 ...

  • 山东作家‖【唱支心曲给党听】◆冉庆亮

    作者简介 冉庆亮,由原济阳县广播电视局退休.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故事.小小说散见于<解放军报><山东文学><中国老年报><齐鲁晚报>等. 唱支心 ...

  • 山东作家‖【从弯腰割麦到坐等收粮】◆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何日再见群鸟欢】◆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两次助农活动的回忆】◆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 || 许德美 ◆ 忠诚于心的岁月长歌

    许德美,笔名:艺子,山东沂水人,公安系统女作家,编剧.导演.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公安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北京微电影产业学会会员,临沂市影视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公安文联第一批签约 ...

  • 山东作家‖【雪花飘飘】◆路庆刚

    作者简介 路庆刚,男,齐河人,供职于山东省齐河县融媒体中心.业余偶有撰文,作品散见众多平台. 雪花飘飘 寒风凛冽,落木萧萧.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朔风之后,枝头最后一片枯叶也凋落了,于是整个世界变得肃杀寂然 ...

  • 山东作家‖【母亲和秋葵】◆许月庆

    作者简介 许月庆,男,山东省聊城东昌府区人,聊城市茌平区信发集团电力工程师职称. 母亲和秋葵 那年,母亲还健在,大哥还在潍坊做生意.大哥在潍坊带回老家几袋秋葵种子,可把我娘稀罕坏了,因为我们老家普遍农 ...

  • 山东作家‖【那年那月那故事】◆马奎秋

    作者简介 马奎秋,聊城市茌平区人.喜欢在生活中收集情感的浪花,并把它诉诸成文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乡村泥土的芬芳,并愿用拙劣的笔书写那酸甜苦辣的人生. 那年那月那故事 说起来,这应该是上世纪九 ...

  • 稷山 胡根庆//下迪村民马平珍抗洪抢险献爱心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