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画中的奥秘(山石云树水)
本文来源于大鹏教育-从寒忆香
山水画崇尚可居可游,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以其虽斗室之居,而可作千里卧游之想;
山水画崇尚远意,虽列冈峦万状,
绵延百千里,而其意尤在百千里之外。
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
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
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由此可知在山水画中,
山石、云水、树木、
人物、舟桥各有其妙用。
山 法
明 董其昌 《庐山雨霁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五代 荆浩《匡庐图》
古人为不同的山形各自命名,根据历代的记述,约有三十余种名目。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记述了几种比较重要的形态:“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其中峰、峦是最常见的形态。
五代 李成 《晴峦萧寺图》
北方峰峦雄浑而劲健,山顶密林,山间叠瀑,水际作突兀大石,山下作长松巨木,具坚硬峻厚之势。
五代 董源 《笼袖骄民图》
南方多以披麻皴写土山,土质松糯,皴法渗软,峦顶多矾头,山脚多碎石,水边多写平沙浅渚,其上点缀平林杂树,一片江南景象。
石 法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清 弘仁 《竹石风泉图轴 》
单块的山石往往是一幅画的前景,表现单块石也是表现整座山的前提,所以相较于山的表现,石的质感在画面中应该是最强烈的。
清 弘仁 《黄山图册 》
青绿山水中,石的形态主要有坚硬的方折形与浑厚的圆浑形两类。前者多为石质,宜用中侧锋相间的笔法来表现;后者多为土质,宜以中锋表现。
云 法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南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云出于深谷,纳于嵎夷,掩日蔽空,勃然无所拘也。”
又云:“然云之体,合散不一焉。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霭,散而为气。”可知云烟雾霭,相互转化,可以活用。
山水画中常见的云法大致有四: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勾云法,以笔线勾出云的游行、流动之势,短线表现云的厚度和聚积;长线表现云的流动与飘逸。云上方笔线稀少,下方则笔线密集,以此表现云的阴阳关系。
元 高克恭《雨山图》
施粉法,在勾云之基础上,以白粉复勾,多用于大青绿山水。
明 仇英 《桃花源图卷》局部
空云法,对烟云不着一笔,而借染山水树木,使云烟生焉。
清 秦炳文 山水图
干擦法,用干笔皴擦山石,渐入虚无而见云烟。除此之外,古人画云尝用吹云法,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此法后世很少发展。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
树 法
“凡画山水,林木当先,锋峦居后。
峰峦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
未见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
譬如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
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
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
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明 朱朗 《秋树清泉》
树叶有点叶和夹叶两种基本画法,其基本结体均为“品”字形结构。
夹叶树法犹如人物画中的白描,先以线条勾勒对象的轮廓,再以色彩渲染之。
设色常用石青、石绿、藤黄、朱砂等,因季节与气候之不同而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点叶之法,随着五代、两宋水墨画的兴起而出现,在青绿山水中灵活而多变。平头点,为水平短墨线,用侧锋卧笔画出,笔迹往往有拙顿之趣。笔线排列须参差不齐,着重墨色变化。
明 董其昌 《烟树云山图》
水 法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总其要者,可分为三大类:
烘染法,纯以水墨或色彩渲染,
不用笔线勾勒。
留白法,即计白当黑,水波不着一笔,
只从坡岸处皴染,间缀水中碎石,以此会意。
明 文伯仁 《万里晴波》
由于水势多变,江湖河海之水文状貌各有不同,或烟波浩渺,或曲折回环,或水流湍急,或惊涛骇浪,因此常以不同笔线勾画,再辅以渲染,称为勾染法。按其组合方式不同,又可细分:
元 马琬 《江帆待渡图》
在平波式中,千万波纹起于一笔,而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稍饰波纹,一派湖天明净、碧波万顷之象便跃然纸上。展子虔《游春图》、赵伯骕《万松金阙图》水法皆类此。
南宋 马远 《水图》
曲折式的水纹,以圆弧形笔线连成“之”字形,笔势连绵不断,形似风中舞带,流畅无碍。或因风回转,或有礁石暗滩,致使水流回环,形成漩涡。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若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则常以网巾水表现。其笔势横行而绵长,“上线曲向下,下线即曲向上”,互相连接,织结如网。
南宋 马远 《水图》
明 孙克弘 《水图册》
至于海水,风波浩荡,巨浪翻卷,多为浪涛式。刘度《海市图》中,采用鸟瞰式画法,意境开阔,用笔精细工整,画中潮头奔腾翻卷如万马疾驰,势不可挡。
中国传统山水画,
借助大自然众的山石草木,
风雨云雾,以抽象多变的绘画手法,
创造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禅境,
历代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
寄托于对自然山川的描绘,
最终创造出一段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