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後元三年,即位,十六歲。
武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書·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建元元年,即位第二年,十七歲。
議立明堂。《漢書·武帝紀》:“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漢書·郊祀志》:“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竇太后不好儒術,使人微伺趙綰等姦利事,按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皆廢。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徵文學之士。”
建元二年,即位第三年,十八歲。
建元三年,即位第四年,十九歲。
建元四年,即位第五年,二十歲。
建元五年,即位第六年,二十一歲。
建元六年,即位第七年,二十二歲。
元光元年,即位第八年,二十三歲。
元光二年,即位第九年,二十四歲。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zhì。《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郊祀志》:“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後常三歲一郊。”
立泰一祠長安城東南郊。《漢書·郊祀志》:“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爲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城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有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泰一]於忌泰一壇旁。”
元光三年,即位第十年,二十五歲。
元光四年,即位第十一年,二十六歲。
元光五年,即位第十二年,二十七歲。
元光六年,即位第十三年,二十八歲。
元朔元年,即位第十四年,二十九歲。
元朔二年,即位第十五年,三十歲。
元朔三年,即位第十六年,三十一歲。
元朔四年,即位第十七年,三十二歲。
元朔五年,即位第十八年,三十三歲。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元狩三年,即位第二十二年,三十七歲。
元狩四年,即位第二十三年,三十八歲。
元狩五年,即位第二十四年,三十九歲。
元狩六年,即位第二十五年,四十歲。
元鼎元年,即位第二十六年,四十一歲。
元鼎二年,即位第二十七年,四十二歲。
元鼎三年,即位第二十八年,四十三歲。
元鼎四年,即位第二十九年,四十四歲。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行自夏陽,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脽shuí上。《漢書·武帝紀》:“行自夏陽,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脽上。’”《漢書·郊祀志》:“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荅也。’有司與太史令談、祠官寬舒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壇一黃犢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東幸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見汾旁有光如絳,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汾陰后土祠
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漢書·武帝紀》:“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漢書·郊祀志》:“其夏六月,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於衆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驗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上行,薦之。”
其秋,上(幸)雍,且郊。《漢書·郊祀志》:“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郊祀志》:“上遂幸雍,至隴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祠壇放[fǎng]亳忌泰一壇,三陔。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máo]牛以爲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其下四方地,爲腏[zhuì],食羣神從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餘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洎jì)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漢書·武帝紀》:“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漢書·郊祀志》:“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hū]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cháozhāo]日,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pēng]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zhǔ]天。’太史令談、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二歲天子壹郊見。”’
▲甘泉泰畤
其秋,爲伐南越,告禱泰一。 《漢書·郊祀志》:“其秋,爲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荆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天)一三星,爲泰一鏠[fēng]旗,命曰‘靈旗’。爲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元鼎六年,即位第三十一年,四十六歲。
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漢書·郊祀志》:“其春,既滅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
元封元年,即位第三十二年,四十七歲。
冬,爲將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漢書·郊祀志》:“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騎,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凉如。既至甘泉,爲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禪肅然山,坐明堂。《漢書·武帝紀》:“春正月,行幸緱[gōu]氏。遂東巡海上。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漢書·郊祀志》:“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如其儀體,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者,古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接神人蓬萊,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辯明封禪事,又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聘。上爲封祠器視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zhǔ]圖封事,於是上黜偃、霸,而盡罷諸儒弗用。”又:“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泰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zhǐ]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爲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云出封中。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羣臣更上壽。下詔改元爲元封。又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封禪泰山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還,拜祝祠泰一。《漢書·郊祀志》:“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壽星乃出,淵耀光明。信星昭見,皇帝敬拜泰祝之享。’”
夏四月,祠泰山。《漢書·武帝紀》:“春,幸緱氏,遂至東萊。夏四月,還祠泰山。”
秋,作明堂于泰山下。《漢書·武帝紀》:“秋,作明堂于泰山下。”
元封三年,即位第三十四年,四十九歲。
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三月,幸河東,祠后土。《漢書·武帝紀》:“幸河東。春三月,祠后土。”
元封五年,即位第三十六年,五十一歲。
春三月,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漢書·武帝紀》:“春三月,(南巡東巡)還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諸侯王列侯,受郡國計。”《漢書·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爲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liào]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所,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夏四月,幸甘泉,郊泰畤。《漢書·武帝紀》:“夏四月,還幸甘泉,郊泰畤。”
元封六年,即位第三十七年,五十二歲。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漢書·武帝紀》:“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太初元年,即位第三十八年,五十三歲。
十二月,䄠shàn高里,祠后土。《漢書·武帝紀》:“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十二月,䄠高里,祠后土。”《漢書·郊祀志》:“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於明堂,[後每](毋)修封。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
太初二年,即位第三十九年,五十四歲。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漢書·武帝紀》:“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太初三年,即位第四十年,五十五歲。
東巡海上。夏四月,修封泰山,䄠石閭。《漢書·武帝紀》:“春正月,行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䄠石閭。” 《漢書·郊祀志》:“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僊人閭也,故上親禪焉。”
太初四年,即位第四十一年,五十六歲。
天漢元年,即位第四十二年,五十七歲。
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漢書·武帝紀》:“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漢書·武帝紀》:“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天漢二年,即位第四十三年,五十八歲。
天漢三年,即位第四十四年,五十九歲。
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漢書·武帝紀》:“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計。”
天漢四年,即位第四十五年,六十歲。
太始元年,即位第四十六年,六十一歲。
太始二年,即位第四十七年,六十二歲。
太始三年,即位第四十八年,六十三歲。
太始四年,即位第四十九年,六十四歲。
丙戌,䄠石閭。《漢書·武帝紀》:“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甲申,修封。丙戌,䄠石閭。”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漢書·武帝紀》:“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
征和元年,即位第五十年,六十五歲。
征和二年,即位第五十一年,六十六歲。
征和三年,即位第五十二年,六十七歲。
征和四年,即位第五十三年,六十八歲。
癸巳,䄠石閭。《漢書·武帝紀》:“三月,上耕于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巳,䄠石閭。”
後元元年,即位第五十四年,六十九歲。
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漢書·武帝紀》:“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後元二年,即位第五十五年,七十歲。
崩。《漢書·武帝紀》:“二月,行幸盩厔[zhōuzhì]五柞宮。丁卯,帝崩于五柞宮。”《漢書·郊祀志》:“諸所興,甘泉泰一、汾陰后土三年親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史記·封禪書》:“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
▲漢武帝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