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分两涧,穿越如隔世--探险神堂峪河防口长城

说明:

1、难度系数超箭扣

2、山上驴友设置的多处绳索,外层均有不同程度损毁,后续攀越者谨慎!

3、量力而行,恐高、平衡能力差、体力差者,均不要参与

4、不要带老人与孩子参与,即使孩子愿意冒险等他成人后自己选择

丁酉暮秋,时近入冬。是日天气晴彻,空中蓝天如洗,纤尘不染,虽然气温偏低,却也是难得的好天气。

上次途步神堂峪栈道时,相约再找时间攀爬神堂峪两侧的长城。周五老夏发起倡议。于是老夏、老姬、老江,三老结伴而行,开始一次探险之旅。

行前查了一下资料,是这么说的:

1、神堂峪堡在长城内,现神堂峪村西边的高岗上,建于明万历年间,如今城堡早已不存。神堂峪同河防口仅一岭之隔,直线距离也只有几公里,但因为山势太险峻,两地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很少有人能从河防口沿长城走过来

2、河防口东侧长城向北爬上海拔500多米的北斗峰后又朝东折向大水峪。。。。。。夹扁楼(又称夹板楼)在111国道西面的高山上,由于山顶地形的限制,敌楼只能修成扁扁的一条,故名“夹扁”。夹扁楼一带的长城大起大落,攀爬相当不容易,继续西行的路途更为艰难,。。。。。。地形复杂危险和垂直起落高度太大。。。。。。据当地老乡说,很早之前就没有多少人到那边砍柴,几乎没有路,现在寻路就更难了。对于我们这些喜欢长城的游人来说,眼巴巴的看着山外有山,山上有楼而去不得,其实也是一种煎熬啊。

很快到达神堂峪关口,此处村名为官地村,因此关口西侧立有地名碑,为官地长城。

一轮明月正高悬在官地村上方的长城之上,下方是老官地的木质牌楼。

官地村得名于明代戍关将士驻军,官地村的村民,也是明代自山西迁入。长城脚下,不少村子都有戍边士兵或工匠的后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当年征夫世代传

向东越过雁栖河,有路牌指引登上城墙。阳光斜照,空气清新,溪水清澈,远离凡尘。时间虽然还可算是暮秋,但在山里,在长城上,季节与城里相比已经提早入冬。落叶几尽,沿途就是红叶也只残存着零零落落的几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进一处农家果园,开始出现断壁残垣。向上走不远,即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城,大部分地段坡度还是很陡,有一段需要在半侧的墙体上往上走。

上得第一个高点,海拔300余米。从此处环顾四周,山川河湖尽收眼底。脚下的山纵向向北与数座较小的山峰相连,更远处是一座较为高大的山,峰与峰之间又沟壑纵深,还是形成一列屏障,隔断了山的西侧与东侧,分别形成两道峡谷,西为雁栖河,东为111国道。峰列自南向北,山势逐步升高;自北边最高处的山巅,又形成东西横向的山梁,向着东边峡谷低处延伸。

西北望,山峦重叠,长城在山巅之上逶迤而去,隐入更高更远的群山深处,如巨龙盘桓在天际,着实气势不凡。

西北望,射天狼

东南方,已经是平原地带,雁栖河水汇入雁栖湖,雁栖塔与贝壳形的酒店在翡翠般的雁栖湖边倒映,一派山灵水秀,尽在股掌之中。

东北方向,长城蜿蜒走低,落入峡谷低处;有一段长城向着山下拐了个弯,垂了一条短边,抵近平原,这一段在国道上乘车也可以看到。远远地可以看到111国道自南向北纵向切入燕山山脉。

视线掠过群山,东北方向更远处,一大片水域,应该是密云水库。由于水面宽广,不会是青龙峡,青龙峡谷深水窄,水面应该难以出现在视野之内。

到达这个高点后,长城在此处有一个交叉点,主体随着山势一路向北延伸,海拔越来越高。

向南方向,长城也随山势继续延伸,逐步走低,顺着山坡,调头折向西,也下到了雁栖河的谷底,过了关口,又绵延向西侧更高的山陵上去。那段城墙,与三老上山的长城,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岂不是网上资料所说,消失已久的神堂峪堡关城?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实不知后面危机暗伏)。远远地望,北边高处的山巅上,红红绿绿的登山服的人影在缓慢移动,我们且不紧不慢地行进吧。

脚下的长城,从上山时的城砖垒砌,到碎石铺就,再是借着山势,敌楼遥相呼应,不再有城墙。

这座敌楼之后,是断崖,无法直接通过。

遥向对面的驴友请教,好在虽然有相当的距离,但空旷处声音传得远,远远地能够清晰地听到。得知需要原路返回,下了敌楼,左手一条小路往下转,绕到沟谷中再向上攀登。

绕了半侧山崖后,有一处高约四五米的垂直石壁,需要垂直降落,这是此行第一处险关。有先行者留下两条黑色粗电线做为防护(最早查到2012年元旦的驴友探险帖子,这电缆已经至少存在6年了)。沿着石缝下降过程中,落差偏大,石缝狭窄,落脚处不好腾挪,下到四五米处,需要侧移到左手边的一个平台,稍作休整,再做第二阶段下降。我是费了好大劲,才平移到中间的平台上。老夏竟然不用电缆防护,面向深涧,徒手下降,接近平台时,小步侧跳到平台上,吓得姬江二老连连惊呼。

下了这面崖壁,通过稍低处的通道,从石壁侧旁攀登另一座山峰。狭窄的石径,紧贴着陡峭的石壁,脚下就是悬空的深渊。

此处的敌楼及山崖,在上面看不知深浅,不知山势的险恶,对比一下从神堂峪栈道角度观看的图片,顿感惊心:

过一道小一线天,继续往前。小一线天路面似是人工铺就,但其实花岗石山体本身,就极其规整,不排除是天然形成。

往上有一条垂直上升的通道,夹在一块巨石和一面石壁之间,有登山绳防护,但石缝有倾斜角度,背包形成阻碍,脚下难以找到着力点,两个着力点之间高差大,像我这样没有登山经验者,极其吃力。这是本次行程第二处险关,我几乎是挑战了自己的极限,终于接近石壁顶部,终于找到石壁上面可以用手抓住的灌木根,攀了上去。

到达上面这处平台,山顶有一块平整的巨石,面临无底深渊,于是放下背包吃点东西补充能量,顺便抿两口小酒解乏。从此处远眺四周风光,顿显视野开阔,心情舒畅。雁栖湖在高处看得更加清晰;四周的敌楼,往往建在一个又一个远看孤立,却又借助陡峭的山势连成一体的峰峦之上。登上这座山,视线更少了些障碍,原来长城由此向北,还要盘绕到更高的山峰之巅,然后从最高处急速下降。国道进入河防口长城北侧以后,以高架的形式在峡谷间穿行。长城下面,就是九谷口滑雪场。

野餐小憩

高处远眺雁栖湖

对面那座不能直接越过从山崖下绕行的敌楼

峡谷中的国道高架

吃的稍有点多,继续赶路。感觉精力有些回退,走起山路来,还不如餐前带劲。

从这个山峰,仍然是要先向山腰下盘桓一段,再向上攀登。向上攀登的路,连续几段,都是在陡立的崖壁上行进。这两段石壁虽然也是垂直上下,但难度比前两段低了很多,且不做为险关(事实上,如果选择从对面往这个方向穿越,这两处必然是险关之一,而且没有设置绳索防护)。

远景

我们的攀爬过程

这样艰险的山路,竟然有一对至少六十余岁的老夫妻,在我们前面同行;对面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童与我们相向而行,往石壁下降落。

在这样危绝的峰顶悬空巨石上,老夏不忘来个潇洒特写,指点江山。

再往上,就是本段长城的最高处了。山顶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顶部浑圆,异常光滑。老姬先行,没注意,他已经登顶。这是第三处险关。

登山绳的外层已经剥落,内层是数股尼龙缠绕所成,看起来不是很靠谱,并且这样的尼龙绳质地太软,借力上攀时,并不稳固。石壁很难找到脚的着力点。我都不知道我是怎样完成的这个路段的登顶。回望登顶时的照片,脚下几乎悬空,看着依然害怕。

此山顶的海拔高度为616米,山顶并未见到墙体或敌楼,完全利用天险将长城连成一线。高度虽比箭扣低了400米,可是几道险关,都是稍不注意,就会生死攸关。

山顶有块巨石,陡立在悬崖边,高约2米有余。老夏一跃而上,俯视万物生灵。远处是雁栖湖。

不过,往下就不好下了。反复尝试,好歹在另一侧滑移下来。

山高人为峰

由此峰顶往下,山势陡然直落,连续好几处断崖。人在断崖上找寻可以降落的地方。

鲤鱼背,前面的驴友团队,用两根绳子防范,从悬崖边的斜坡上缓慢前移通过。老夏是鲤鱼背上直立行走利索通过,我和老姬坐在鱼背上一步一挪下了这段两侧均是无底深渊的光滑的巨石。这是本次旅程的第四段险关。

就像风一样

下面这处,停顿好久,前进不得。探视才知,此处直接向下,下面有一处几乎九十度的陡壁,老夫妇花了很长时间没有下去,壮年人也多数没敢从那儿下去,我们在此被阻挡了一会。

于是带老人的驴友团队中有经验者引导第二条路线,从悬崖侧边转向下,转弯处石条宽度约四十公分,长约两米,面临深渊,向下看让人胆颤心惊。看其他人直立顺利通过,我只敢弯腰手扶低矮的山石挪到下面的路。再超过一段狭窄的临空的石壁旁边的小道,小道应当再转弯向右,如果往上走,巨石向外鼓起,可能会把人往外抗,就此跌落崖下;如果先往下走,再向上攀爬,落差也不小,上方巨石已经有所内敛,但仍然陡峭,稍不注意,仍有可能弹落下来,后面没有遮挡,也会跌落山崖。好在有其他团队有经验的驴友在旁,心理上有所安慰,还是从下面攀上了巨石,顺利到达往下的又一个关口的等待平台。老夏从第一条路线下来,与我们在此汇入同一条路。

这一段,应该算本次行程的第五处险关。

下面一关,那对老年夫妻仍然下降缓慢。这里有双绳索防护,落差大,但还好,不算太难,且不做为一处险关。在此处,我们越过老人,走在了前面。

再往下,基本没有太险的路段了。

天色渐晚,需要尽快赶路。

有几处,如果选择走在长城甬道里,尽头都是巨石耸立无法直接下降的断头墙,需要跳出城墙在外面走。

这一段,多单边墙,敌楼多损毁,只留残墙。

夕阳斜照在河防口东侧的坡壁上,一片金黄耀眼的色彩。

山头斜照却相迎

之后便是快速行行进赶路了。在河防口的西北侧下了长城,穿过一片荆棘丛生的野树丛,下到谷底,又是农家果园,沿山谷自然形成的通道往低处走,往东南方向走,人与膝盖与腿脚已经疲惫不堪,终于走到了水泥的简易村路。然后方向基本向东走,又是很久,终于看到了远方的灯火。然后进入河防口村,穿过村子,至五点四十几分,到达河防口公交车站,结束全天旅程。

后记:箭扣之险,在于普通人稍加注意,都能通过,所以驴友很多。当然,也因探险的驴友众多,将线路踩踏成成熟的路线;利益的驱动,也使得村民设置了几处辅助的木梯,从而降低了难度。

而河防口长城未因险峻成名,其实是少有人通过;而少有人通过,其实是艰险异常,因此难见于记载;难见于记载,故世人鲜道其险。

2017-11-11,12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