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科学的可证伪性(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了解的科学思维)

Part 01:什么是科学?

Part 02:波普尔生平简介

Part 03:法国实证主义与科学有用论

Part 04:什么是可证伪?

Part 05:科学的不一定对,对的不一定科学

Part 06: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Part 07:知识的发展符合生物学演化

Part 08:波普尔的历史观

Part 09:波普尔的开放社会论

Part 10:后记

Part 01

什么是科学?

首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科学呢?

这个问题,可能你小时候就思考过,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上个世纪就已经风靡中国,其中的赛先生就是science(科学),我们自然知道它的强大。

但是,赛先生更多的是指一种技术,而非科学。这里所指的科学,是一个理论,或一套理论。

或许你觉得,科学就是进步,就是正确,就是先进生产力。

以上的答案,可能都对,但都有些形而上,我们来看一下几位大师是怎么认为的,这里就要引出上世纪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卡尔·波普尔。

Part 02

波普尔生平简介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波普尔。

波普尔出生于1902年的维也纳,犹太人,当时的奥匈帝国还没解体,但已经摇摇欲坠。波普尔很聪明,10岁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演化论的思想。

1914年,一战爆发,这一年,波普尔12岁。在战争期间,国家机器的宣传力量使得大部分人的内心很狂热,而波普尔却能够冷静地思考以及对战争的胜利持反对的态度。

1918年,一战结束的那一年,16岁的波普尔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中学生涯,转而直接进入维也纳大学读书。由于他不是按照正常路线飞升上来的,所以不算是一名常规的学生,只能在大学的课堂里面旁听。

1919年,波普尔在弗洛伊德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那里工作过,他在批判中学习,对历史上的众多大师都进行了批判。在维也纳旁听两年后,他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正式的学籍,也就是拿到了“学生证”。

1928年,26岁的波普尔就拿到了维也纳的博士学位,30岁时,他就写出了《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年后,他的《研究的逻辑》德文版正式发行。

波普尔年轻的时候与当时的众多思想家都进行了交流与接触,其中有罗素、哈耶克、以赛亚·柏林等等,甚至在哥本哈根大学见到了当时的物理学大师玻尔。

不过,很快,德国纳粹兴起,在反犹主义的浪潮下,波普尔计划离开维也纳。

1936年,34岁的波普尔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临时教授工作,又在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大学得到了一个永久职位。

1950年,二战结束,波普尔应邀来到了美国,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在期间还结实了爱因斯坦等流亡美国的世界级大师。在之后的日子里,波普尔发表了诸多著作,一直到1994年去世,享年92岁。

Part 03

法国实证主义与科学有用论

介绍完了波普尔的生平,我们再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什么是科学?

波普尔之前,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极力推崇培根的归纳法,他认为归纳法是人类得到知识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通过观察或感觉经验,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没有多大区别。

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中,提出了人类进化的三个阶段:

  1. 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恐惧,认为打雷了是某种神灵生气了,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说面对的自然界的变化。

  2. 玄学阶段。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来解释一切现象,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以及“道法自然”。

  3. 实证阶段。这也就是科学阶段,人们开始运用观察、分析以及分类性的资料,贪求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此方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但是,这种实证科学往往会带来困惑,即归纳法的局限。请问,当你看了1000只天鹅都是白色的后,你是否能够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呢?显然是不行的。

除了孔德之外,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什么是真理?有用的就是真理!在他看来,有用的就是科学,没用的就是伪科学。

按照他这个标准,很多中医也就算科学了,因为其中部分是有用的啊。

但是,詹姆斯对于真理的判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标准:认识论标准与价值论标准。其中,认识论标准就是“真假标准”,而价值论标准则是“对错标准”。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两个标准出发,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

对于人类社会来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种:事实范畴和价值范畴。“真与假”属于事实范畴,而“对与错”属于价值范畴。

于是乎,波普尔横空出世,他认为,可以被证伪的才是科学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核心思想。

什么意思呢?

Part 04

什么是可证伪?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证实,什么是证伪。

比如,我跟你说,隔壁屋子里有个美女在等襄子。

然后你屁颠屁颠跑过去看了,假设你没有骗我,回来跟我说,没有,没看到,隔壁房子里连个屁都没有。那你就是证伪了我上面那句话。如果,你回来跟我说,有哎,真的有个美女在那里,那么请问,你算是证实了这句话吗?

不!还不够!请注意,上面那句话的重点在,隔壁屋子,有个美女和等襄子。如果隔壁屋子里那个美女只是路过呢?她可能走错房间了呢?你要问她,你是不是在等襄子?她若是告诉你,没有,我在等老子,那么这也是证伪。如果她告诉你,她的确是在等襄子,那么才是证实。

问题来了,如果你跑回来告诉我,隔壁房间里有个男人在等襄子,请问,这是证实还是证伪?自己思考吧。

以上例子,相信各位能明白,要证伪一件事,渠道很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要证明一件事,则需要很多的条件。

首先,科学理论不可能完全得到证明或证实,因为世界很大,用归纳法去归纳,用实验一个个去证实,有着其本身的局限性,然而,科学理论却是可以检验的。波普尔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

而之前的康德认为,客观性是指“某个事物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是合理的”,这显然是理想化了的,不切实际的。

每一个实验物理学家都知道,有些惊人的不可理解的外观“效应”在他的实验室里也许可以一度重复,但是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物理学家会说他已经做出一个科学发现。的确,科学上有意义的物理效应可以定义为:任何人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实验都能有规则的、重复的效应。任何严肃的物理学家都不会把这种“神秘效应”作为科学发现去发表,他不能提供如何重复它们的指示。这个“发现”会很快被当作幻想而摈弃,只是因为检验它的尝试都得到否定的结果。

这也就是,可重复性。

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推导出了,光速不变原理,也就是这个世界上,光速是一个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然后有一个人,他宣称自己做了一个实验,证伪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然后大家伙怀着好奇心来找这个人,让他把实验过程说一遍,或者在众人面前再做一遍。这个时候,他自信满满,做了一次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然后他说呀,今天有点失误,可能是风水不好,也可能是状态不佳,总之就是这一次实验没做好,但是,我证伪了爱因斯坦。

请问,这是科学吗?

当然不是!

因为它不能够被检验。

那么,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究竟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呢?

是因为他的这个理论,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成本很低。(证伪比证明容易)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就看它是否能被证伪,如果能够被证伪,那么就是科学的,如果不能证伪,你说破天也没用,你拿出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一个个证实的数据出来,都没用。

Part 05

科学的不一定对,对的不一定科学

这里要注意一点,有一句话希望大家明白,科学的不一定是对的,对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一个东西可以被证伪,说明它是有错的可能性的,这种可能性也许是很大概率的,因此,它本身不是天然就对的,而是可能是错的。

举个例子,人都是会死的,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并不科学,因为无法证伪。

再比如,明天太阳会爆炸,这句话是错误的,但也是科学的,因为可证伪。首先如果我们定义了什么是“明天”,什么是“会”,什么是“爆炸”,那么我们只要等到明天看一下,来验证一下,看太阳是否会爆炸。如果没爆炸,那么这句话虽然是错误的,但却是符合科学的。

再比如,我预测上海市中心房价会跌,这句话就不科学,但却是永远无法证伪,也可以理解成永远正确的。什么意思呢?假设上海市中心房价在一百年内都在蹭蹭蹭上涨,没有跌过,你也无法说我错,因为很有可能在一百零一年的时候跌了。只要跌了,我就对了,只要一直在涨,你就还不能说我错。

如果换一句科学点的说法呢?就是要在这句话中加入限定的时间或地点,比如,我预测,上海市中心的房价会在2025年的时候下跌10%,这句话就是科学的,却未必正确。如果到了2025年的时候,上海市中心的房价没有下跌,或者下跌的幅度只有6%,那我就错了。

科学,往往是在打脸,科学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方法与过程。无法证伪的东西,就不能算科学,即使他正确;能够证伪的东西,就能算科学,即使他错误。

Part 06

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波普尔是怎么理解知识的。

什么是知识?知识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这个物质世界进行一次划分,分成“三个世界”。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质、意识形态、主观经验等。我们把“世界3”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构成“世界3”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情况、批判性讨论、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等。

当然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作用。首先,“世界1”和“世界2”是相互作用的。如食物能给人以温饱和充沛的精力,这是“世界1”作用于“世界2”。人的坚强意志能克服种种外部世界带来的困难,这是“世界2”作用于“世界1”。其次,“世界2”与“世界3”两者也是相互作用的。如音乐家因受炽热情感的影响而写出优美动听的乐章,这是“世界2”作用于“世界3”;反过来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听众内心的感慨或热情,这是“世界3”作用于“世界2”,等等。

其中“世界3”对“世界2”的反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般人认为,科学家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创造出“世界3”的对象——科学理论,因此在研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时,总是只注重研究科学家的“世界2”,即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认识活动,而忽视对“世界3”,即科学知识的自身发展的“自主性”。

“世界1”与“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只不过它们通过“世界2”为中介间接地相互作用。

人类精神世界本身也是一种物质,现代的科学研究也表明我们的记忆和思维是我们大脑中各种脑细胞与神经元化学活动的结果。而“知识”作为“世界3”的事物,作为“世界2”的进化成果同时也与“世界1”间接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是客观的,而且是不断进化的。

Part 07

知识的发展符合生物演化

既然知识是客观的,所以知识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这里用演化论,而非进化论,我认为,进化论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而且会让我们误解达尔文的理论)因此,认识活动的进展、知识的增长,就像生物发展一样,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也因为此,根据知识建构起来的科学,未必就是真理,总是在不断迭代出新,新的理论替代旧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接替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牛顿的万有引力是科学的,因为它已经被检验出来,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就是正确的,相反,在更大宏观尺度下,相对论也捉襟见肘,它也随时面临被证伪的可能。

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推翻相对论,至少,你得拿得出一套足以替换它的新理论,且可以证伪,而不是像玄学一样,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对实际上是一种伪科学,甚至很多时候是人类的思想毒瘤。

Part 08

波普尔的历史观

波普尔对历史也有一定的思考,在古希腊时期,哲人们留下来的残篇就已经具备了现代历史的特征,如果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流变之中,那么关于这些事物,也就不可能做出肯定的描述,我们也不能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充其量只有模糊的或虚假的“意见”。

的确,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解读或理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社会学领域,历史决定论强烈反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并声称物理学独有的某些方法不能应用于社会学。他们认为,一方面,物质世界是由整个不变的空间和连续的时间所主导的,而另一方面,社会学法则和社会生活规律随着不同的地方和时代而变化。

因此,波普尔认为历史是有不确定性的,因为物理学背后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随机性将导致历史的不确定性。因此,波普尔是反对历史决定论的,他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是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因为在自然领域,人们都无法获得永恒的真理,就更别提社会领域了。

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变量,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

举个例子,马克思的主义,如果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说不准资本主义早就消失了,早就灭亡了。可惜,马克思主义出来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完全被揭露了,已经成为了人类的知识。资本家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危险性,从而也就提高了工人的薪资和福利,这样一来,劳资矛盾就得到了缓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但也变相地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

再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我天天喝可乐,一天喝一升,那么不用多久,我就会被自己给喝死。但是,某一天,当我在喝可乐的时候,一个人跳出来,手指着我,对着众人说:“大家快来看呐,这个人天天喝这么多可乐,他早晚会被自己喝死。”

我听到了这话,心里想,他难道说的是对的吗?我天天喝可乐真的会喝死自己吗?

我胆怯了,从而以后不喝可乐了,那么原先被喝死的结果不就被规避掉了吗?

但是这么一来,你能因为我最后是欲仙欲死死掉的,而不是喝可乐喝死的,来说那个人是错的吗?就好比,你能说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会消亡,而实际上资本主义今天还健在,就将马克思主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吗?

显然是不行的。

Part 09

波普尔的社会开放论

波普尔还写了一本两卷的巨著,详细分析考察了历史决定论在思想史上的发展,书名叫《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其中,他提到,信奉历史决定论,会在思想上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封闭起来,塑造一个“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是很可怕的。

波普尔支持渐进式的社会工程,但反对乌托邦的社会工程,因为前者在于解决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追求最终极的善,他说:“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造就了人间地狱”。正如哈耶克所言:“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善意铺就的。”

波普尔支持开放性的社会,这种社会,会容许出现批判或反对自己的声音,就像一个提醒我不要天天喝可乐,因为会喝死的人一样。如果一个社会封闭了,再也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时,那它也就离地狱不远了。

波普尔的思想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理性被认为是伟光正的,任何对理性的怀疑与批判都被认为是有猫饼的。但是,当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发现,理性并不是万能的,也是由局限的,甚至还是会有害的,它有的时候带来的不是一种认知上的提升,反而是一种人类的自负,科学的自负,甚至,出现独断论的危险。因此,波普尔深刻意识到了这点,他并不是要颠覆整个理性主义传统,而是要修复和升级这个传统,故而有了“批判理性主义”。

1994年9月17日,襄子一岁,波普尔这个一生都在思考的伟大哲学家离我们而去,他的思想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西方,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表示波普尔的思想给他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他的学生乔治·索罗斯运用了他的思想在金融领域叱咤风云,索罗斯每年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

波普尔去世前,以“我一无所知”作为了自己的墓志铭,像他这样伟大的思想家,都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我们是否更要学会谦卑一点呢?

Part 10

后记

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可言,就算是科学,也都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正确,随时都等待着被证伪的可能。但是,没有绝对的真理并不代表我们注定将进入虚无主义。我们得承认,自己知道那么一丢丢,但也必须得接受,我们知道的就是那么一丢丢。

科学的局限性导致它并非能解释万事万物,而玄学却总是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出来逍遥过世,还有部分玄学将自己的“强盗行为”扣在科学的帽子上,斥责“科学即一切”的态度。

呵呵~怕是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懂科学!(我说话已经很客气了)

20世纪众多大师中,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就是这位波普尔。想当年,当我得知他的证伪理论时,还不得其解。有人告诉我,人是会死的,这句话是对的,但不科学。我还纳闷,这句话哪里不科学了,难道人不会死就是科学的了?

后来,当我从古希腊的哲人慢慢开始一步步研究的时候,深入了解了归纳法和演绎法,才知道,人是不会死的,这句话反而是科学的。当然,这里的科学沿用的是波普尔的说法。

对于科学的定义和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说法,但目前为止,波普尔的可证伪理论成了主流,为啥呢?因为这种鉴别的办法非常高效,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就好比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我们寻找灯塔,这里没找到,那里也没找到,怎么办哦?去其他地方找找,发现都没找到,但是在波普尔那里,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一瞬间,即是“豁然开朗”,即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是,也请各位注意了,千万别掉进“科学至上论”的陷阱,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真假”,还有“善恶”和“对错”呀。但是,你别把“善恶”问题当做“真假”问题来处理。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有些东西,未必科学,但也是我们不能缺少的。

玄学也要讲武德,耗子尾汁!别将自己那一套“我能解释万事万物,我永远是对的”帽子扣在科学的头上,科学恰恰是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等着你来证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