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杆救红军

一根竹杆救红军
作者:许平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红军冲破天险乌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1月的红军长征时期,红军在付出巨大牺牲冲出湘江后,1月2日,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的率领下,从余庆赶到乌江渡口——龙溪,准备强渡乌江,为中央红军开路。

乌江是一条不大的河,但两边悬崖峭壁,江水湍急、处处漩涡,自古号称“滇南第一险”,且对岸有贵州军阀侯之担的一个团防守,敌人早已设置好暗堡、火力,要渡过去不是一件易事。

由于蒋介石几十万中央军主力正从后边追来,前有堵,后有追,如果侯之担借天险拦堵住红军一两天,红军就有被敌包围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

杨得志率部到乌江时,贵州兵早有了准备,凡是能渡河的船、舢板、门板等全都预先烧了个精光,别说找船,就连一支木桨,甚至一块木板,也找不到。船渡几乎不可能,由于没有材料,更无法架桥。怎么办呢?

“凫水过去?”有人建议。

政委黎林说:“凫水更是不可能,你们看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人在岸边一站都有可能被吞下去……”

杨得志和众人都想不出办法,只好派人去走访老乡,询问渡河的办法。哪知一问老乡,都回答说:“这乌江哪过得了呀?过不去的!”

“那平时你们是怎么过去的呀?”

“我们过江,一是有大木船,二是大晴天,三是船夫熟悉水性,在乌江上摆渡了几十年。”

可此刻红1团3个条件一个都没有,并且,对岸还有守敌,一旦红军渡江就会开枪。怎么办?杨得志望着旁边发愁的政委,心里万分着急。

这时,江边风和浪还在呼呼地号叫着,分不清哪是风声哪是浪响,雨雪也越下越大。风雨中,杨得志和黎林在浅滩凹处踱着步子,望望翻腾的江水,又看看对岸的敌人,苦苦地思索着,可头脑中冒出一个想法,随即又被否定,商量了大半夜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渡江方法。

此时,中央红军的领导机关和所有的部队,都集结在乌江西岸准备渡江。侦察员报告,国民党中央军正快马加鞭向乌江赶来。突破乌江,成了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大事。

党中央和全军都在等红一团的消息。可从上午又到下午,杨得志还是没有想出渡河的办法。时光在一点点地流逝。杨得志心急如焚,着急中无奈地拿起望远镜想看看对岸的敌兵情况。

忽然,奇迹出现了:一节很粗的竹竿漂在江心,随着风流的冲击起伏着,旋转着。尽管一个浪头淹没了它,浪头一过,它却又顽强地浮出了水面。看着这一起一落的竹竿,杨得志马上受到启发,立即拉了拉身旁的政委黎林,指着江面说:“你看!”

黎林顺着杨得志指的方向看了一看,瞥了他一眼:“什么?”

杨得志抹了一把脸上的雨珠说:“扎竹排!就用这玩意儿渡过去!”

“这点子好!”

两人立即向红1团集结的村子跑去。

乌江边的山上全是竹子,团长和政委带着战士一齐动手,砍的砍,搬的搬,然后七手八脚地开始捆扎,没有麻绳,用草绳扎,没有草绳,剥竹皮扎,最后连绑腿带也解下来用上了。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扎成了好几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大竹排。然后,杨得志从前卫营挑了8名熟悉水性的战士,先进行试渡。

傍晚时,8位勇士“呼”的一声爬上了大竹排,往旋着急流的江水中一推,就奋力地向前划着,可是,没划几下,竹排全埋进了漩涡,他们再也没有漂浮出水面……只有江水在吼叫着。

“一定要渡过去!”

杨得志把再次渡江的任务交给了1营营长孙继先。十几位勇士又跳上另一只竹排。孙营长一声命令,竹排又向对岸划去,渐渐在水浪中从视野消失。

几个小时过去了,对岸没一点动静。杨得志急得满头大汗。如果这只竹排再出了问题,天亮了,一切都暴露在敌人的眼下。军团长林彪的担心就应验了(在部队进军乌江前,林彪看过地形后,据说曾一天都没说话,原因就是担心红军过不了这条小小的乌江河),红军就要在此与蒋介石的大军进行生死决战。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且一筹莫展之际,突然,“乓”一声枪响——约定的渡江信号在对岸打响了!

几乎同时,红1团的机枪、步枪、“三七”小炮向对岸敌人一齐开火,对岸山顶上红光闪闪,红光中夹杂着“通通”的响声,是先期上岸的红军勇士们的手榴弹在敌堡中爆炸了。

勇士们登上了敌人的山顶,接着,步枪、机枪吼叫起来,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做梦也没想到的敌人,在梦中成了红军的枪下鬼,或当了俘虏。

见对面工事被勇士们占领,杨得志立即组织红一团全体官兵上竹排渡江攻山,天险乌江终于被红1团突破了。

就是凭着一只只竹排,数万中央红军飞速渡过了乌江,逃过了一次生死之劫。

蒋介石几十万大军赶到乌江时,红军全都跑得远远的,只有奔腾的江水掀着巨浪在狂鸣。

红1军团过江后,军团政委聂荣臻见到杨得志时,说:“天老爷帮了你一把啊!漂来根破竹竿,救了红军。”

【作者简介】许平,1965年10月生,江苏靖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军事学学士,从军20年,转业后从事经济工作,爱好读书和文字,涉略广泛,每年阅读量逾二千万字,已撰写读书笔记、心得和人生悟语百余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