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0)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中)

先君温病笔记(10)

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中)

王东海

【原文】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棘,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者,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注释】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促,谓呼吸来去俱粗,其粗平等,方属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均非阳明实证,当细别之。粗则喘之渐也。

【霖按】外感风温、温热,阳明实证,宜承气下之者甚少,设挟湿尤不用承气。

【原文】大承气汤方

生大黄六钱、芒硝二钱、厚朴三钱、枳实二钱。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因证酌入,或煎或调,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得汗,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以利为度。

【方解】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胃府体阳而用阴,无病时,本自然下降,今邪热阻其间,遏其下降之气,胃欲降而不能,非药助之则不可。承气汤通热结,救胃阴,仍承其自然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穿凿其间,故名承气。学者能透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泄中宫之实满,合四药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名大也。非实热闭固,气血俱结者,不可轻投,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去枳、朴之攻气结,加甘草以和中,云调胃矣。

【原文】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释】促脉,数中一止,如趋者过急,偶一蹶也,为阳热郁而不伸,故以辛凉透表,使邪热宣发从外岀也。

【原文】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五钱、石膏八钱、甘草二钱、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一杯,约三时服尽。

【原文】阳明温病,府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注释】以阳明温病发端者,指前条所列阳明证而言也。诸证悉有,已非下不可;微者,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通和胃气,无需芒硝软坚也。

【原文】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注释】汗多,津液散而大便结;苔见干黄,谵语,因燥屎而然,故以承气。

【原文】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注释】无汗而小便不利,则津液不外渗,大便未成定鞭;谵语不因燥屎可知,不因燥屎而谵语,犹系心包络证也。故先与牛黄丸,内窍开,大便当下。盖牛黄丸亦有下大便功能,其仍然不下者,无汗则外不通,大小便俱闭,则内不通,邪之深结于阴分可知,故取芒硝之咸寒,大黄之苦寒,佐以甘草之甘,不用枳、朴之辛燥也。

【原文】阳明温病,目面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瘈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更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注释】此条须细辨,确实是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方可用之,全在目赤、大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定之。

【霖按】在瘟疫为内岀之伏邪,脉厥体厥,乃阳郁热极、气道壅闭之危候,自宜大承气急下存阴;风温乃热郁于内,与三焦相火相煽,走窜心包,扰乱神明而闭塞络脉致厥,宜泄热通络,内外之因不同,不可混治。

【原文】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释】热结旁流,非气不通,不用枳、朴,独取芒硝入阴以解热结,佐以甘草缓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不然一结未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

吴又可用大承气者,非。

【霖按】温疫以胃家实之协热利,用大承气下结粪而利自止;午后潮热而利者,伏邪传里也,不能稽留,宜小承气汤以撤余邪;若外感温邪传里而口渴下利者,宜苦寒燥湿或稍兼凉润,非承气类可概治也。

【原文】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注释】《金匮要略》谓:“哕(yuě,打嗝)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阳明实热之哕,里气得通则止,但其兼证之轻重难以预料,故云下之而不定方,以候临证者自为采取;但中焦实证之哕必连声紧促,以胃气实逼迫肺气不得下降,两相攻击而然;若或断或续,乃下焦冲虚之哕,以其来路自远,故其声断续。

【炳按】哕而腹满,有腹满可凭,审其属寒属热而下之。亦有因肺燥胃寒,两相冲激,亦能致哕,治以徐氏(按:徐氏指徐灵胎)法为妥,此书上焦篇有气分痺郁为哕,治法与徐氏合符。

【原文】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紫雪丹主之。

【注释】下利谵语,柯氏谓肠虚胃实,故取大黄之濡胃,无庸芒硝之润肠。本论有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之辨,恐以心包络之谵语而误以承气下之也。

【霖按】在伤寒阳明谵语下利,为脾液不收,气陷于下,多不治;温疫舌黄谵语而自利,可与小承或小陷胸汤酌用,若按其心下至小腹硬痈处,则与大承气下之;外感温热传里,热邪由肺胃下注大肠,下利谵语,胸痞脉数者,宜黄芩、黄连、银花、广皮、半夏、花粉之属,或兼凉润,沙参、麦冬亦可酌用;若邪逼心包而谵语者,未必又兼下利,究竟温疫莫辨,内外不清,治法多误也。

【原文】小承气汤方

大黄五钱、厚朴一钱、枳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原文】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二钱、芒硝五钱、生甘草一钱。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