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前去应考,苏轼鼓励:好好考,名利和美人都是你的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这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赴京参考,成败在此一举,前辈当然会倍加勉励,不乏义正辞严的冠冕之词。然而,苏轼这首《蝶恋花·送潘大临》却很另类: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这是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学子潘大临前往东京参加考试。此时,被贬黄州已经四年的苏轼相送,临行之时就填下了这首词。苏轼一向务实乐观,即便遭遇了人生挫折也不该豪放本色,这首词略带戏谑,引人遐想。
在上阕中,苏轼与潘大临痛饮别酒,他劝这个学子借此一醉。因为这样清润俊朗的潘郎,下次相见,又不知是何人的乘龙快婿。
在北宋时期有“榜下捉婿”的习俗,那些高中进士的学子们,如果没有婚配,马上会成为京城达官显贵争夺的女婿候选人。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包含了苏轼作为长者,对于潘大临学业、婚姻两件大事的殷切希望,而且苏轼催婚的水平,比现在的家长高出太多了。
后两句中,苏轼却又暗藏对潘大临的劝告。“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中,说的是在科举考试之后,自然会得到赏钱和美女,但是,切莫轻易地迷失在东邻子之手。
“东邻子”是一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中《登徒子好色赋》中,东邻子是个美女,对宋玉倾心有加,攀墙窥视三年却没有得到宋玉的认可。苏轼在此劝告潘大临,一定要掌握分寸,未成功之时不能让自己迷失在美色之中。
行文到此,苏轼仿佛是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学究。然而,读到下阕之后,苏轼玩世不恭的样子却马上跃然纸上了。他感叹,长安是佳丽如云的地方,想在三十年前,我也是风流倜傥的元帅。北宋的都城在汴京,当然不在长安,苏轼只不过用借代的手法而已。除此之外,苏轼考上进士是在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至此是27年,说三十年也是虚指。
只不过,当年的苏轼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名满天下,真的是意气风发,真的是“风流帅”。苏轼一生才情纵横,也不排斥官场文化,更不反感与歌妓们的交往。这不是他滥情,而是唐宋文人风物的时代特征。
而且,苏轼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潘大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他为了寻找当年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旧事,遍访青楼,也曾在青楼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花枝缺处”就出自白居易的诗,指的便是青楼,这样的诗歌对于血气方刚的潘大临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都会懂。
苏轼的这首词作,对于潘大临的激励作用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后世文人对此词,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苏轼的思想龌蹉,有人则为苏轼辩驳,认为另有深意。其实,这不用隐瞒,宋真宗就以《劝学诗》告诉学子“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那个时代下,苏轼的思想是正常的,不用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