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僧问路未果,气愤写下一诗,苏轼见后赞颂不已

在中国,诗歌文化流传几千年,异常繁荣,这造成了后来人酷爱诗歌。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熟悉的诗人也不过就那么数人、数十人而已。其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优秀诗人如同过江之鲫,不计其数,优秀作品也如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数不胜数。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却被埋没了,变得有些冷门和生僻,今天小珏就为您带来一个非著名诗人和他的作品。

这位诗人叫做宝黁,生活在北宋时期,大致活跃地区是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他虽然是个僧人,行为却不拘泥戒律,为人狂傲不已,行为怪诞,行踪也诡异难定。朝廷曾经想请他去研习经文,却找不到他本人。这样一个心高气傲,不守清规戒律的僧人,传说还活到了一百三十岁,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宝黁和尚留下来的诗歌并不多,然而有一首却非常知名。相传他百岁之时,仍然到处游历,有次他行至一处时,想要问路,却久久没有得到主人回应,于是写下了这首《题逆旅壁》:

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嗔余踏破苍苔色。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情趣:满院落的秋色已经让人心醉,老僧我拄着禅杖靠在青松的旁边。高声向里面的主人问路,却没有人回应我。再不出来回话,我可要发怒了,小心我要将你这满园的青苔都践踏粉碎。

这首诗写得短小精悍,反映的也不过是一件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小事,却集中表现了宝黁的性格。他虽然是个僧人,年纪也这么大了,却依然没有收敛自己的暴脾气,依然如同孩童一样幼稚,如同青年人一样肝火旺盛。但是,在后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糟老头子,而是一个天真可爱,心地质朴的老人。

而且,此事表面上是叙事,却将秋天的美景,田舍的宁静以及自然的风光叙说得如诗如画。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将当年北宋时期的绝佳风情,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小珏说好,可能大家还不以为然。然而在不久之后,苏东坡也看到了这首《题逆旅壁》。逆旅,就是古时的客舍、旅店,很多文人经过住宿时,都要将自己新得的作品写在上面,而许多伟大的作品,也是以这种方式保留下来,甚至流传开来的,比如“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题临安邸》。

苏轼见到这首诗之后,赞颂不已。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在儒、道、释三家都有所涉猎,偏偏也是一个性情之人,所以对于宝黁和尚有着共同语言。他在这首诗下方,又写了一首《书黁公诗后》: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皆云似达摩,只履还天竺。

壁间余清诗,字势颇拔俗。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苏轼在此诗之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宝黁和尚的欣赏,他直接表示“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阐明了自己不能亲见作者的遗憾之情。而且,苏轼还说“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明显表达了对于宝黁享寿百年的羡慕。

在这首诗之前,苏轼还特意写了一个序言,记载了宝黁和尚写《题逆旅壁》的经过,高度赞扬了此诗的艺术价值,也为其增色不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