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有干支历、华历、夏历、中历等名称。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华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农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中,一日开始于(东经120线上)子夜时分的子正(0点),结丛于子夜之前。但习惯中,人们倾向于认为一日开始于寅时(平旦)5点。中国传统中,将一日分割为12个时辰,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子时是下午11时至上午1时,丑时是上午1时至上午3时,以此类推。
农历中,一个月开始于朔日子夜,结丛于下一个朔日子夜之前。
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日之间变动着,长期的平均长度是29.530588日(29天12小时44分2.8秒)。因此,农历一个月是29日或30日。
有30日的月份习惯上称做大月。有29日的月份习惯上称做小月。
农历中,各月和中气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冬至对应冬月、大寒对应腊月、雨水对应正月、春分对应二月、谷雨对应三月、小满对应四月、夏至对应五月、大暑对应六月、处暑对应七月、秋分对应八月、霜降对应九月、小雪对应十月。冬至可以做到100%对应,其余中气不对应率仅0.4%。
依现行农历历法,每年以朔分月(朔日为每月初一)。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之后为十二月、正月、二月……复至十一月。若两冬至间有13个月(否则应有12个月),则置闰于冬至后第一个没中气的月,月序与前一个月相同(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