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史话:七、中国住宅产业化(11)
八、中国建筑界如何面对新技术的冲击
(一)中国建筑与国际接轨的困难
1、中国建筑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困难
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初始成员国之一,也是首批常任理事国。由于历史原因,1950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停止会籍。1978年,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并有我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工作。2008年,我国成为继美、德、日、英、法五国之后第六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这是自1978年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来首次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的常任席位,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中国其他行业,或在说接受国家技术监督局管理的行业在与国际标准接轨过程中有过二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之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第二次是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前后,为了兑现对于国际社会的承若,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大大加快。
当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很多忧国忧民的人都担心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商业等都会因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业技术、与时俱进的商业理念的冲击而崩溃。
事实是,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商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现在凡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好的行业,例如IT产业(特别是华为)、家电产业(中国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可以驰聘于国际市场)、服装产业(中国人几乎解决了全世界人的穿衣、穿鞋、带帽问题)都可以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战无不胜。
我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39年(197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15年(2001年)。各行各业都通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自从1949年,中国全面引进前苏联的建筑标准体系之后,中国建筑标准就一直与国际建筑标准老死不相往来。即便是39年前中国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15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都没有对中国建筑标准带来任何冲击和影响。
近70年来,中国建筑标准与国际建筑标准差异越来越大,不但标准内容和标准格式与国际标准格格不入,而且与国内其它所有行业的标准格式也大相径庭,成了一个“标准孤岛”。
中国建筑标准不但与国际标准脱轨近70多年,而且70多年来也与中国其他行业标准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已经积重难返。行业内部形成的标准利益集团势力巨大,建筑行业内部多年所积攒的抵制国际标准的阻力已经大大超过外部(市场、顶层设计等)推动的力量。
目前建筑行业为了抵制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体系、建筑方法、建筑材料进入中国建筑市场,采取的措施是“鸵鸟政策”,即“闭关锁国”,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结果就是我不想走出去,你也别想走进来。
2、中国特色(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面临的困难
(1)国内外都缺少(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储备
需求产生市场,市场催生技术。
由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以色列这样的寸土寸金的国家)都没有高层住宅市场需求,因而就没有产生出高层住宅市场,当然也就催生不出高层住宅技术。
我们不能指望发达国家“无私奉献”,为我们研发他们所不需要的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技术。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国家,一切工作都要“起步走”。现在国家要求城市居民都必须要住高层住宅楼,而国际上又没有成熟的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技术,这才是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估计短时间内很难圆满解决。
现在国内大部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买来的技术,原始技术基本都是应用于多层,甚至是低层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能否顺利应用到中国的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上,需要时间、实验、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考验,仓促上马,后患无穷。
(2)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竞争性产品
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包括预制混凝土住宅和钢结构住宅)的竞争对手是“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住宅体系”。
“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住宅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产品。
30多年来,在房地产商的“挤压”下,“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住宅体系”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全产业链(标准、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验收等)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成本已经控制到无法再低的程度。
如果硬碰硬的进行成本竞争,不但预制钢结构住宅,就是预制混凝土住宅都难以与之抗衡。
更何况,不但中国,即便是全球,现阶段也很难找到能够与中国特色“低成本”的“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住宅体系”相“媲美”的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
另外,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屋盖、楼板、墙体这类主要结构的结构部件与主体承重结构是同样一种材料(即钢筋混凝土),而且建造和施工可以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浇筑成一体(无缝)。
但是,预制钢结构建筑(甚至包括预制混凝土建筑)就不是这样了。钢结构构件一般为直线杆件,很少作为平板使用。也就是,结构多数是由柱、梁等组成的框架,如果不在其上铺设某种平面板材的话,就建成不了实际的建筑物。可是,就钢材本身来说,实在不具备作为建筑的围护部件的功能,因此成为围护功能上的“瓶颈”。
(3)复合墙体结构层状构造原则
仅仅用钢材这一种材料来建造房屋的做法并非绝对不行,然而,却不是普遍可以接受的做法。
自从1953年,美国铝业公司发明了铝幕墙体系,发达国家的高层建筑就告别了砌块围护墙。从那时开始,以钢材为基础,再加上某种材料做幕墙(或复合幕墙)的做法实在是太多了,有多少种材料,就会有多少种钢结构建筑的类型。例如,铝幕墙钢结构建筑、玻璃幕墙钢结构建筑、石材幕墙钢结构建筑,如此等等。
钢结构建筑的难度大的原因也就是在于它的多样性。钢结构住宅难度在于能够寻找到一种价廉物美的外围护墙体。
钢结构建筑吸引人们感兴趣之处在于,谁都可以向新型建筑方法提出挑战。不过,若是不能准确吃透钢材的特性,那就很有失败的可能。
根据功能需求,墙体结构层状构造原则如下:
1、外饰面(一般为涂料、油漆等);
2、外饰层(结构板、金属、塑料、等其他材料);
3、外保温层(EPS、XPS、PU、玻璃丝棉等);
4、底衬层(整体结构,例如钢筋混凝土墙体;复合结构,例如轻钢复合墙体);
5、内保温层(EPS、XPS、PU、玻璃丝棉等);
6、内饰层(石膏板、结构板、金属、塑料、等其他材料);
7、内饰面(一般为涂料、油漆等)。
这样一来,墙体就总共有了7层。
将性能要求一层一层地加上去的方式,不一定就能够建造出好的墙体。显然,层数尽可能的少,而性能又特别全当然就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目前,中国高层钢结构住宅围护墙体技术储备几乎为零(目前只有砌块和条板)。严重制约了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该引起全行业、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在制定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政策时,企业在宣传推广高层钢结构住宅产品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搞“鸵鸟政策”,避重就轻,回避矛盾。
整个行业都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沉下心来,坚持数年,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物廉价美的高层钢结构住宅预制外墙体系。
(二)预制装配式住宅与现浇混凝土住宅的优劣势分析
我为什么要在“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住宅体系”前面加上带引号的“低成本”三字?
这是因为从表面看,中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对于技术或产品的优劣评价标准一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发生优势变劣势,劣势变优势的乾坤大反转。这里随便举二个;例子:
例一,在发达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是优点,而在中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往往就变成了劣势。
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预制装配式建筑”是被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逼出来的。如果开发商在城市中心建造大型建筑项目时,需要封闭或影响市政道路运营,则要求开发商支付由于封闭或影响市政道路运营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笔费用有时可能要比项目建设费用还要高。所以“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的优势就充分发挥出来了,不但加快了施工速度,而且会大大降低开发成本。
但是,在中国,如果开发商在城市中心建造大型建筑项目时,需要封闭或影响市政道路运营,只需要从市政当局获得施工许可证,就可以冠冕堂皇的把路封闭起来,最多挂一块请市民谅解,支持城市建设的牌子,然后就可以赶上十年,八年。开发商开发项目造成整个城市运营成本的上升,是由全社会来承担,不用开发商操心。这时,“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的优点就无法发挥正常出来,甚至变成来了劣势。开发商绝不会主动“增加”成本,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来加快施工速度,除非他脑袋被门挤了。
例二,尽管混凝土建筑技术是发达国家发明的,但在发达国家整个建筑总量中,混凝土建筑占比很少。这是因为“混凝土建筑”的原材料采集、部件制造、建造、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的全寿命周期都不是可持续的,或绿色的。尤其是混凝土建筑的四大主要建材——水泥、石子、沙子、螺纹钢、红砖(或砌块)的制造和采集都严重污染环境。
发达国家对于混凝土建筑的四大主要建材——水泥、石子、沙子、螺纹钢、红砖(或砌块)的制造和采集都有着严格的环境监控管理。造成这些材料的制造和采集成本巨大。因而发达国家的水泥、石子、沙子、螺纹钢、红砖(或砌块)价格是一般建筑项目无法承受的,只有在一些必须要采用混凝土的地方才不得不用。
由于混凝土建筑全寿命周期都不是可持续的,或绿色的,因而与钢结构(木结构)建筑相比肯定是劣势。所以在发达国家整个建筑总量中,混凝土建筑占比很少,大部分是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尽管混凝土建筑的四大主要建材——水泥、石子、沙子、螺纹钢、红砖(或砌块)都不是可持续的,或绿色的产品,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这些产品都成了低技术、高利润产品。混凝土建筑的劣势成功转化成优势,在中国建筑市场上一统天下,使得钢结构建筑没有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