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学》2954期‖黑龙江作家王德明:【关于诗人刘东锁《夜的风》的评判】
首都文学 — 纯文学的聚集地
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
主 编:沉默味道
执行主编:陈荣来 温雄珍
★
关于诗人刘东锁
《夜的风》的评判
【诗评】
王德明(黑龙江哈尔滨)
【作家名片】
王德明,哈尔滨市人,现已退休赋闲。一生喜爱阅读,热爱文学,深爱写作。特别景仰文学创作,多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先后在纸质刊物上发表。
1月29日的《首都文学》刊登了山东诗人刘东锁《当夜砸在我的窗上》等诗作三首,令我读了几遍。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都能找到一种全新的意境。尤其第三首《夜的风》,用一枚枯叶代表诗人的心声,告诉读者岁月已远芳华在,能够鞭策读者奋进,小事见大,孜孜以求,大有顾城之风。
我对文学没有什么研究,也很少阅读诗词歌赋,但看到《夜的风》之后,顿时有一种要“拿起刀枪”对它进行批判一番的感觉。
诗人一开始就采用白描的手法,开宗明义地说:
“夜的风
摇着白马的缰绳
地上的落叶
掩盖了马蹄的哒哒声”
在我看来,这首诗就是一篇爱情宣言,从这个角度讲可能会更合乎情理。因为,我觉得诗人是用“一枚枯叶”暗喻追求者,简短的几句就交代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让我们从白描中看到暗喻的审美特性,实际上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表现出诗人纯真无瑕的憧憬,这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的心绪,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待爱情的觉醒。
暗喻的手法,让我想起了《雨行》的前几句,顾城先生这样说:
“云,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涂黑天空的是云是伞,还是诗人的索性惆怅,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清新、朴素、淡然的诗句,让读者的心中飘出一丝愤懑。像树林中的小溪在拨弄琴弦,像山谷里的蜻蜓在仰天长叹,咏物明志如出一辙。
接着,诗人说:
“款款而落的枯叶
熟悉夜的道路
它同风一起追赶
那个扬鞭而去的人”
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暗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这是爱情宣言的基本笔调。通过暗喻来创造的意象,让诗人的情感往往能够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还需要一段路程。
作者暗喻追求者像一枚熟悉夜路的叶,携带着青春的年华去追赶那个扬鞭而去的白马王子,这与顾城先生在缓缓飘动的夜里化作两对双星闪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用。顾城素有“童话诗人”的美誉,对爱情也有着独特的感悟。
诗人就是诗人,《夜的风》散发出的思想,串起的却是两个人的共同足印。
生活就是鸡毛蒜皮,就是熟悉的夜路,就是同风一起去追赶那扬鞭而去的人。只有真正经历过眼前苟且的人,才有资格感悟远方,才能“疯魔”地展现一个诗人的情怀。
《夜的风》只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一个追求者“憧憬美好爱情”的伟大图腾。一个大型刊物的编辑,曾经给我来信,批评我说:“诗是用心写出来的”,我很不以为然。读了《夜的风》后,就像是听见了诗人的呐喊,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她的批评。
款款而落的枯叶
熟悉夜的道路
它同风一起追赶
那个扬鞭而去的人
短短几句,就把一幅“勇敢追求纯洁爱情”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我读书很少,识字不多,对诗词歌赋也很少涉猎,感悟就更谈不上。但是,我觉得对于现代诗还是要见仁见智。对于诗人来说,把追求者暗喻成一枚枯叶,只要熟悉夜的路,放下身段儿,心怀远方,不惧怕眼前的苟且,甚至是更感谢眼前的苟且对自己的磨砺,就一定能获得纯洁的爱情,这完全符合我们人生方程的量性约束。
朴实无华,各安天命,是知也。
长诗好写,短诗不好写,像顾城那样用一句话就能说出一代人的生活,更难。
诗人,不愧为诗坛北极星矣。
附当夜砸在我的窗上(诗3首)
刘东锁(山东聊城)
当夜砸在我的窗上
斟满的酒杯如一盏黯然的灯
照着爬坡的风
照着禁止目光远眺的窗口
铁栅栏分出一条条天空的道路
如一张深邃的五线谱
忧郁跳不出窗的音乐
那些不曾改变的音符
如星星从未改变过古老的光
它从未温暖过
我冰冷的屋顶
当夜砸在我的窗上
冬 天
坐进冬天的怀抱
他正倾听我的心跳
雪花悄悄耳语
丘比特箭的风
吹透我们的胸膛
冰冷温暖着冰冷
你不断蓬勃地胡须下
我欢乐的睫毛
轻轻垂落
一对玫瑰的脚印
从你胸膛的一侧走向另一侧
像围起的庭院
我不在寻找屋舍
爱情
正安睡在你铺满
天鹅绒的榻上
夜的风
夜的风
摇着白马的缰绳
地上的落叶
掩盖了马蹄的哒哒声
款款而落地枯叶
熟悉夜的道路
它同风一起追赶
那个扬鞭而去的人
刘东锁,山东省聊城市人。酷爱诗歌,有作品散见微刊。
【原文链接】
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