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盲人会较少患大病?现代养生,要学会“做减法”,更好地养气
我们都知道,控制整个身体、给各个系统发送指令的就是大脑。它肩负着约束并平衡身体多个系统器官甚至组织的功能。很多疾病,其实本身并不存在器质性上的问题,而是这个“约束和平衡”失灵所致,乃至形成一种“由心病到身病”的状态。
一些年前,民间非常流行“气功”,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气功到底有什么出类拔萃的“神通”,但仅从调节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多个部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说白了,所谓的气功大多就是让大脑充分休息,从而使人保持一种放松、清净的状态。那样,们对于一些由于“指挥失灵”所致的亚健康问题,确实就起到了不错的扭转效果。
说白了,那其实也是一种养生。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那就是“养气”。
中医养生最习惯说“养气为主”,认为一个人的存在,仅靠肉体的强大是无法做到健康长寿的,唯有“形神俱备”,才能尽终其天年。
那么,我们深思一个很费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盲人,为什么反而会较少癌症之类的大病呢?
按常理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失明的人,无法观察到身边的环境,也无法准确判断逼向自己的危险,不能做到“预则立”,他们的身体应该就更虚弱一些,按理就该更体弱多病。
但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一些盲人,除了眼睛看不见之外,他们大多身体反而相对不错,平常也很少生病,一年到都甚至连感冒都很少发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来分析的话,这个问题暂时还是无解的。但从中医的理论来看,却又一切都有迹可循。
我们都知道,中医派生于易,素有“医易同源”之说。而老子就曾说过一句话,似乎对盲人少生病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五颜六色,如果过于纷杂,也会使人“盲”,声音过于纷杂就会让人“聋”。圣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不断地去充实自己,并不去追求让普通人流连忘返的五色、五味、五音……
其中所谓的“充实自己”,说白了就是一种“养气”的方式。唯有“底气足”的人,才不会轻易就被外界的杂乱信息所蒙蔽心神,才能在纷杂的信息中攫取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营养”。
现代科学也不乏某些特例,一些原本患有癌症的人,因为一些原因突然出现精神失常甚至分裂,这本来是一种雪上加霜的打击,可有的人的癌症却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个现象让现代科学百思不得其解。
而中医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体内“气”的变化所致。精神出现问题之后,原本的喜怒哀乐消失了,对我们正常人而言,他们可能是“傻傻的”。
但对于他们那时候的自己来说,却是最简单不过的快乐时光,外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问题,似乎都和他们无关。于是,随意调节体内各个系统的大脑就得到放松了,使得身体回归于一种“不治而治”的状态。
有研究发现,盲人的患癌几率,确实要低于视力正常的人。用我们传统中医的目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说难听点是受到的刺激要远比正常人少。
于是,他们的大脑中枢就相对更轻松而无为。因此,即使和别人同样的饮食和生活环境,身体也能主动做出更好的“自我调节”。
我们当今的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飞速发展。就以吃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吃不到的东西;各种娱乐,那也是令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
这诸多繁杂的世界,我们一边在享受文明发展的红利之余,是否值得反思一下,这算不算一种“过犹不及”呢?
因此,对我们现代人的养生而言,我认为,不管是何种方式,在做好基础的营养保障同时,更要学会去做“减法”。
比如管住嘴控制饮食,管住手少玩游戏,管住心别太放纵……诸如此类,是不是和现代科学的卫生观点又是“殊途同归”呢?
我一直很认同,养生也更应该注重“无为而治”,任何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都会适得其反。
就以运动锻炼来说吧。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也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但是,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去运动,比如每天一定要走多少步,或者跑步多少公里之类。如果某一天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就会发自内心的悔恨,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养生。
那么,这样的养生,难道不是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吗?
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是以养生的名义去给自己平添烦恼、也增添了劳累,和中医养生“顺其自然’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养生要“自然”,是符合自然生理规律,后天生命中附加上去的某些习惯并不能算。比如我们饿了就吃饭,这是自然,但每顿饭都吃鲍鱼鱼翅,还要美酒,这能算自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