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重视趣味性
(一)趣从学生内需中来
要创设这样一个课堂,首先便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和热烈的。学生没有束缚了,自由起来了,而现实的情境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堂能不活跃起来吗? 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的活动,快乐地运作;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
(二)趣从新颖的教学呈现方式中来
新颖的事物,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因而对其探索的积极性就显得特别的有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之上,我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使得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化且适应学生认知结构,使学生乐学从而激荡起课堂的趣味。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比较敏感、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直观的教具、学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把那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和形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到课堂上,引导他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概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插图,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经常参与的活动场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如“认识图形”“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教材中鲜明的主题图一下子使孩子们产生了亲切感,同时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兴趣。正是这种方法引起了学生思维认识的冲突,从而激起了学生主动且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才使得整个课堂趣味无比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学生的发展考虑,多创新,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使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变,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的学习活动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我们的教育才能演奏出精彩的乐章!
二、倡导探究性
(一)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质疑”
探究性教学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教学,因此,“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探究性教学的倡导者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出问题,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疑多问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授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列竖式之后,我们可以在练习中加一个拓展练习:47+8=()个位相加满十的怎么办呢?对此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要让学生通过课后的预习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对问题加以解决,在下次上课教师在全班讨论总结。
(二)探究性--注重教师的“释疑”
在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说学生的“质疑”是前提,那么教师“释疑”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要对学生的“质疑”加以正确引导,让其主动思考探究,同时要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其中,必要时给以解释,但不能全部灌输,而要有保留地点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稍加点拨,就可能拨去问题“迷雾”,使学生不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同时促使学生专注于探究性学习,克服外界干扰,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比大小教学:
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大?
学生会作出两种假设,教师可以要学生再练习本上画上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分别在正方形中表示出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通过图形的对比,学生很直观可以看出答案,由此也能总结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引导下完成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突出主动性
(一)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身边的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这样导入:“你能对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作以说明吗?”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这些现象是非常熟悉的,很容易想到有三种关系,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指导学习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