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南宋名臣陆秀夫与镇江
□ 乔长富
陆秀夫是南宋名臣,南宋末年与文天祥同样是抗击元军、誓死不降的忠义之士。《宋史》“忠义传”载;“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驻兵崖山。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中,而张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元代俞希鲁撰《至顺镇江志》“节义”载:“陆秀夫,字君实,京口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至元十五年,奉宋主昺迁南海之崖山。十六年二月癸未,大兵(引者按:指元军)由海道进攻。是日,瘴雾四塞,宋师战败。秀夫朝服抱宋主(指赵昺)死。后宫及文武官妻、子从死者以千数。”由此可见其壮烈程度。
陆秀夫的“本贯”即原籍是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却都是在镇江度过的。他是在镇江接受教育并且从镇江走入仕途的历史名人。《至顺镇江志》“节义”篇把他编入“土著”,说他是“京口人”,当是有事实依据的。对于他的这段经历,《宋史》“忠义传”也有所记载:
“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之朱方镇。稍长,从其乡孟先生学。孟之徒众,独指秀夫曰:'非凡儿也。’景定元年(1260)登进士第(引者按:一说宝祐四年即公元1256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由此可见,陆秀夫在二十四岁或二十岁以前,是居住于镇江,并且是在镇江接受教育的。至于《宋史》所说之“朱方镇”,从《光绪丹徒县志》卷七说“陆忠烈公秀夫宅在汝山下”看,当就在汝山一带。
陆秀夫在镇江时,当曾由于读书而寄居于南山的鹤林寺。他的五律《鹤林寺》就是叙写了他在鹤林寺刻苦读书务农的经历:
“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秫田。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诗的一二句写自己的寺中生活。一方面是说生活艰苦,日子难熬,所以早晚经常难以入睡;另一方面是说时间不够,所以早起晚睡,刻苦读书。三四句写在寺中苦读情况。环境清幽,而床上放满了“残编”,刻苦攻读。五六句写农民(当也包括诗人自己)白天助僧耕种,既要放牛,又要耕田。最后两句写自己由于苦读未能打扫寺门,而农民却把粮食分给自己,表达感激羞愧之情。全诗用淳朴自然的语言叙写了诗人寄居鹤林寺时务农攻读、艰苦清贫的真实生活,抒发了诗人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在古代镇江的南山诗中,能如此真实地叙写鹤林寺等寺庙僧人和周边农民务农生活情况的并不多见,因而显得难能可贵。《宋诗纪事》曾选录此诗。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时任“奉议郎宜特差充京湖制置大使司主管机宜文字”的陆秀夫应镇江知府赵溍所请作《丹阳馆记》说:“丹阳馆之所始无可考。按郡志,绍兴十四年,朝廷命守臣郑滋建之。于时,和议既成,馆是用作中门,南向。接送伴使在东馆,客使在西馆。厥后,凡奉法衔命者皆馆焉。部使者亦如之。在郡国诸邑特钜。屋与岁陈廪廪相压于是,百二十有六年矣。咸淳五年冬,长沙赵公以外司农典刑,顾谓:是邦江淮闽浙之所交也,四海宾客之所合也,轺车驿使骑之所会也,而舍于隶人,不亦羞当时之士乎?七年春,乃大修之,悉撤其旧而新是图。木甓瓦石厥材孔良孔惠孔时,役不告劳。既讫,工功与创略等。而其钜也加于昔。落成,驰书告秀夫:'子之居是邦也,盍记诸。’窃喜。稽之《周官》,里有市,市有候馆,馆有积。嗟夫,此王者之政也!晋文公崇大诸侯之馆,犹汲汲焉缮修是务。褒城驿甲天下,才几何时,庭除芜,堂庑残,过者太息。今州县,昔驿也。夫以古人用视馆如寝,后世则视州县如驿,盖学之不讲而吏道之衰也久矣!公共工于兹,能以达之,廉以奉之,心休而力有余,兹馆固举废之一事。於乎古之所以创,中之所以敝,今之所以修,其可以弗记?公名溍,字元晋,忠靖公之子,忠肃公之孙。忠肃师张宣公,渊源所渐,有自来矣!”
以上全文抄录自《光绪丹徒县志》,笔者略加标点,以便阅读。这篇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开头到“百二十有六年”为第一部分,回顾丹阳馆的历史及结构情况。“咸淳五年冬”至“而其钜也加于昔”为第二部分,叙写镇江知府赵溍重修丹阳馆的情况。“落成”至“其可以弗记”为第三部分,写应邀作记,赞美赵溍重修丹阳馆的意义,说明作记原因。最后“公名溍”至结束,补叙赵溍家世及学术渊源,表明赞美之意。
陆秀夫的这篇记虽然不是宋文名篇,但中心突出,结构严谨,仍不失为佳作。而且,由于陆秀夫有关京口的文章并不多见,以及南宋所建之丹阳馆“在郡国诸邑特钜”,但《嘉定镇江志》的记载又比较简略,所以陆秀夫的这篇记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陆秀夫殉国以后,元朝统治者虽然不会表彰他,但元人所编的《宋史》还是将他的事迹编写入《忠义传》,《至顺镇江志》也将他的事迹编入“节义”篇。明朝开始,明清两代朝廷都下诏表彰他的事迹并为他在镇江兴建祠庙,《光绪丹徒县志》卷五记载说:“陆忠烈公祠,明洪武初诏旌忠义,祠建于金山,后移建唐塠山。至万历间,追谥忠烈。二十八年,郡守许公国诚移建鹤林侧(《山水志》云;自金山移建)。旧志云,裔孙陆其筠移建。国朝康熙四十四年,赐忠节不磨额,咸丰八年,巡抚赵德辙奏请从祀文庙,在文天祥之次……(咸丰间,祠毁于寇。同治二年,裔孙陆长庆、长赓、长生、长恩重建于城内青云门大街。)”
镇江历史上是座有着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的城市。南宋时期的宗泽、岳飞、陆游、辛弃疾等都与镇江有着重要的联系,陆秀夫更是一位在镇江长大的镇江人。但是对于他,今人似乎不如像对宗泽等人那样重视,例如今人的有些著述提到了宗泽等人,却很少有提到陆秀夫的。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篇小文,算是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