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153】对唇裂畸形标志漂移的认识与矫正措施
通常认为唇裂畸形的本质是一种非对称性畸形,用这样一种认识去看待唇裂的特点,就较好的解释了单侧和双侧唇裂修复效果间的差异。
单侧唇裂的困难之处即在于对称性的恢复,包括鼻小柱,鼻小柱基部斜坡,鼻底,鼻翼基脚,人中嵴,唇珠,唇弓,唇高等,无一不是以对称性为最佳标准。
但唇裂两侧组织的量和形态结构或多或少存在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仅依靠额外的组织增量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所以,目前只能依靠医者应用两侧间的组织转移和固定,以达到两侧对称的目的。
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术后患者的效果,我们发现,上唇的不对称畸形在皮肤和肌肉组织上并不一致,既往我们多以为皮肤上的结构是附着在肌肉之上,只要肌肉的不对称性解决了,皮肤结构的不对称也可以顺势改善。为此,医者们着力于重建肌肉的对称性,但困扰我们的是,仅仅用裂隙侧肌肉去匹配非裂隙侧肌肉的组织量总显得不足。无奈,法国(德国部分)等医者提出了,初期唇裂修复手术,只需恢复裂隙侧口轮匝肌的应有的解剖位置,后续裂隙侧肌肉在张力刺激下的过度生长即会使两侧肌肉达到平衡和对称,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如此明显的效果。
直到最近本团队的成员提出了,牺牲非裂隙侧或将非裂隙侧的肌肉组织转移至裂隙侧的手术方法,才使两侧肌肉平衡性和对称性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尚属探索阶段。
本以为两侧肌肉的对称一旦得到解决,皮肤结构自然的得到恢复,但其实不然,我们又进一步观察和查阅文献发现,单侧唇裂皮肤结构畸形的变数远较肌肉为大,不对称畸形的分布由上至下,在上唇分布呈现不一致的特点,我们把它称为皮肤表面标志的漂移,肌肉的移位表现为由上至下,由小至大的变化规律,而皮肤结构的漂移,则表现为在鼻底平面,尤其是鼻小柱根部最为明显,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而且是非裂隙侧皮肤结构的漂移严重于裂隙侧皮肤结构的漂移。
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我们明白,对肌肉和皮肤的组织增量技术与固定方法要有所区别,为此我们创建了肌肉和皮肤相向而不等距缝合新技术,否则,难以进一步提高唇裂的整复效果。
我们对唇裂整复效果的追求不应只停留在依靠鼻模支撑塑形、上唇瘢痕不显和唇弓连续的基础上,应该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去恢复全部唇的结构,而不是满足于部分结构的恢复。这正是学术无止尽,吾辈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