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是发展的。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趋势,又存在个体的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八个不同的时期,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趋势如下。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2.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的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一个工作时期。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而一向受到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来测量某一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力,则智商在100+16范围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68.2%,智商在100+32以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或低于68的人在全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不同智商水平在人口中所占百分比是不同的。
1.超常者与智能不足者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超常。超常大约占全人口的1%。20世纪初,特曼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凡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被称为天才儿童。这种儿童的特点是:观察事物细致、准确;注意容易集中,记忆速度快、准确而牢固;思维灵活,有创造性,不易受具体情境的局限。从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天才儿童的概念主要由智商分数来说明。20 世纪50年代后,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是多维的,并指出智力测验不能全面鉴别天才儿童的所有能力。70 年代美国仑朱利提出“三圆圈天才儿童的概念”,他认为天才儿童具备:①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②对任务的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③较高的创造力。天才儿童是由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作用、高度发展的结果。我国心理学家认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不限于智力和创造力,还包括一些非智力心理特征。
智商在70分以下者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并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显的特征是智力低下(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或社会适应不良。智能不足可分为三个等级:①轻度,智商70~50。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劳动,但应付新奇复杂的环境有困难,学习有困难,很难领会学习中抽象的科目。②中度,智商50~25。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可以或部分有障碍,只能说简单的字或极少的生活用语。③重度,智商在25以下。生活不能自理,动作、生活都有困难。
智力发展很差的呆傻儿童的一般特点为: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贫乏;对词和直观材料的记忆都差,再现时歪曲和错误较多;他们的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觖乏连贯性;在认知活动中缺乏概括力;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造成智能不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智能不足者都不是生理疾病所致,过去也未有过脑损伤的病史。这些人的父母智力水平也较低,家庭中往往觖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营养条件较差,这些可能是造成这一类型智力落后的原因。智能不足儿童由子其心理缺陷,无法与正常儿童随班上课,因此有设置特殊教育机构的必要。对这些孩子我们应该给与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获得发展智力的机会。
2.能力超常的原因及其与成就的关系
超常儿童被一些人称为神童,其实神童并不神秘,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后面即将介绍的遗传素质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平特纳的研究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论断与60年代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的结论是一致的。布鲁姆认为,如果以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那么儿童从出生到4岁的智力就已达到了50%;从4岁到8岁获得另外的30%;而最后的20%则是在8岁到12岁获得的。根据这些研究,可以认为,儿童早期阶段的智力发展较快,并且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开始得越早,儿童潜在能力的实现就越大;相反,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能力的实现就越小。查子秀(1990)对超常儿童的调查表明:这种儿童几乎都享有优越的早期教育条件。这说明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超常儿童今后能否在事业上做出成就,依赖于许多条件。如果有理想的教育条件,就会在事业上做出大的成就。特曼在1921年至1927年间,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对幼儿园到8年级的儿童进行了测查,发现了1 528名超常儿童(他们的平均智商为150),随后对他们进行了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到1968年出版了4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到1950年时,在800名男性受试者中,78 人得到了博士学位,48 人得到了医科学位,85 人得到了法律学位,74人正在或曾在大学任教,51 人在自然科学或工程学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104 人担任工程师。科学家中有77人(女7人)编入了1949年版《美国科学家年鉴》,33人进人《美国名人录》(1958年版)。将这些数字与随机抽取的800名相应年龄的人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0~30倍。特曼同时也发现,在全部被试中,约有20%的人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水平,一半不到的妇女参加了工作。他还比较了800名男性被试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与成就最小的20%的人,发现这两组人的显著差异是人格特点。成就最大者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等人格品质上,明显优于成就最小者。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前者有50%的家长大学毕业,家中有许多书籍,重视早期教育;而后者只有15%的家长大学毕业。可见,超常儿童能否在事业上做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杜会生活条件和他的人格特点。因此,在超常儿童的教育方面,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枧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二)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如王勃10岁能赋,李白5岁通六甲,7岁观百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8岁试作交响乐,11岁创作歌剧。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各国都有。在音乐、绘画、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脚,表现出惊人的才智。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年轻时放荡不羁,连爱人都找不上。后来受到刺激,幡然悔悟,立志向学,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就。达尔文年轻时被人认为是智力低下,以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入。这种情况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可见,并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三)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例如,在音乐能力方面,有人有高度发展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差;而另一人有较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差。查子秀(1990) 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都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上思维能力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四)性别差异
爱利丝发表的《男人和女人〉一书是研究性别差异开始的标志,以后人们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自1904年法国比奈和西蒙创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后,美国心理学家就将其修订为英文版。该量表只能报告总体的智力水平,因此性别差异的研究也只限于一般智力因素上。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 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40年代,韦氏智力量表问世,使智力测验不仅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还能测查待殊智力因素。韦克斯勒(1958)对8~11岁儿童进行韦氏智力测验的测试,结果发现,男女有明显的差异。男女儿童在不同智力方面显示出各自的优势。劳森等分析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常模中1100名女孩和1099名男孩,发现女孩在言语量表上高于男孩,而在操作量表上则低子男孩。这些研究说明: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1.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数学能力是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上。计算能力体现了对程序性知识的速度和精确性技巧的要求;问题解央则体现了对信息的正确分析与选择、组织好策略性知识、应用统计方法的综合性技能的要求。海德纵观40年来100个有关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发现:女生在计算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在问题解决上,中学时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学阶段则表现出男生的优势。对子数学操作来说,男生在标准化测验上普遍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评定等级上比男生高。一些研究者认为,男生在竞争性数学活动中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合作性数学活动中比男生好。
2.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是对语言符号的加工、提取、操作的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能力并非单一的结构,它包括对言语信息的记忆、转换、理解、组织和应用等方面。霍沃总结了3~ 8年级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
女生言语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种言语能力中,以词的流畅性所显示的女性优势最为明显(Hines,1990),而言语推理则显示了男性优势。但研究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
3.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也是较难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能力。林兰德等将空间能力定义为一种涉及表征、转换、生成和回忆符号和非言语信息的技能。基于以往的研究,他们提取了空间能力的三个因素:①空间知觉: 指在干扰条件下,对垂直与水平方位的确定。②心理旋转:指对二维或三维图像表征的旋转能力。③空间想像;指对所显示的空间信息进行多步分析加工的能力。研究表明,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空间想像力测验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三种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显示了性别差异的复杂性。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遗传的作用
一切生物,无论植物和动物、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他们的后代和前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上,总要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把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遗传是通过遗传物体的载体一细胞内的 染色体来实现的。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共23对。在卵子受精时,23 对染色体一半来自卵子,一半来自精子。
遗传学上把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叫基因。由基因决定着性状的遗传。
关于遗传在能力发展和个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心理学家曾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血缘关系疏密不同的人在能力上的类似程度。如果遗传对能力有作用,那么血缘越密切的人,能力的发展水平应该越相似。这种研究通常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来进行。二是研究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关系。如果遗传对智力发展有作用,那么孩子与亲生父母能力的相关,应该比与养父母能力的相关高。三是对同卵双生子进行追踪研究。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分开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若干年后,将他们进行比较。如果遗传确有作用,那么同卵双生子即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他们的发展仍应保持较高的相关。
这类研究的结果很多,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些为例。
这些结果表明,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高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的人的智力相关很低。相反,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仍很高。这说明,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些材料同样也表明,对所有被试来说,在同一环境中生活者,他们智力的相关都比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者智力的相关要高一些。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养父母与子女),由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他们的智力也有一定的相关。这说明在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特曼对超常者4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天资优秀的儿童其身心发展优于一般儿童,他们开始走路和说话的时间较早,身材较高,体重较大;他们的学习成绩比一般儿童好,学习兴趣广;他们的社会智能也比一般儿童强,他们多为团体中的领袖人物,情绪也较成熬稳定;而且,他们的子女的智商也比一般人高,在他们的1571名子女中,其平均智商为130,最高者竟达200 。这说明了遗传的某种作用。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我们知道,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有没有这个前提,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比方说,一个人指头的长短是一种身体素质, 是由前代人遗传给后代人的。一个人的指头具有了某种适当的素质,对发展音乐和书法的才能是有影响的。感官的特性、神经系统的特性,对能力的发展都有作用。但是,身体素质不等于能力本身。具有相同身体素质的人,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素质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训练,能力也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可见,否定遗传的作用是不对的,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同样,夸大遗传的作用,认为能力可以直接通过生物学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也是不正确的。
(二)环堋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1.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眙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胎教”的主张。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发现,母亲怀孕的年龄常常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以唐氏综合症的发病率为例,母亲年龄低于29岁的,其发病率只有1/3000;而母亲怀孕年龄在45~49岁间的,其发病率为1/40。这种儿童的脑袋小而圆,眼睛向外、向上斜,鼻梁翘,嘴巴小、嘴角向下,舌头突出在外,他们的智力大部分低下。唐氏综合症不是遗传病,而是母体内的卵子长期暴露在体内环境中,受到损害,因而出现额外染色体的结果。产前环境的另一影响,是由母亲服药、患病等因素造成的。例如,怀孕期间服用制幻剂(LSD), 能造成染色体受损,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怀孕期间母体营养不良,不仅会严重影响胎儿脑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且还会造成流产、死胎等现象。营养不良发生的时间越早,对婴儿的影响也就越严重。用动物做的实验还表明,缺乏维生素C、D,会影响胎儿生长的速度,引起肢体缺陷和学习能力降低等现象。
2.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身体发育的资料表明,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展能力要重枧早期环境的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由动物抚育大的孩子,能力发展明显落后,这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人们发现,孩子落人动物环境的时间越早,智力发展所受到的损害就越严重。这种孩子即使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发展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在一些国家里,孩子进入育婴院后,因其教育条件很差,往往失去与成人进行社会交际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智力一般要比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差些。
某些实验研究表明,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孩子出生后,如果睡在有花纹的床单上,床上吊着会转动的音乐玩具,他们仰卧时,就能自由地观察这一切。那么,两星期后,他们就试着用手抓东西。而没有提供刺激的婴儿,这种动作要5个月时才出现。研究还发现,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3.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能力不同子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允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王允还提出“科用累能”,即从事不同职业的活动就积累了不同的能力。换言之,由子实践的性质不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组织领导的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善于观察群众的情绪和思想动向,善子处理人群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长期工作在高炉前的炼钢工人,发展了根据火焰颜色判断壁炉温度的能力,
他们能从火焰颜色的变化,正确判断壁炉温度的变化。整天和漆油打交道的油漆工人,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能分辨的颜色达到400~ 500种。这些都说明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某种社会实践,相应的能力就能得到高度发展。
(四)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发展。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工作上没要求,事业上无大志,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态度拎谈、没兴趣,他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分不开的。高尔基指出: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情绪洋溢时,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坚强的意志对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由于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与顽强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得好:“根据我自 己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还应指出,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一个善于进行自我评价的人,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能力方面的优点和弱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使能力朝向确定的目标发展。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虽然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历程中各占比重是多少,无法精确估算。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和主观努力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