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蔡妈碎碎念之小费记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出门一趟,套句俗话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树挪死,人挪活,我妈妈老早就告诉我,身体有点小毛病的时候,挪一挪窝就好了,无数次的经历证明,我妈妈绝对正确。
商品社会,出门第一要紧就是花钱,不说别的,在家里貌似一文不花的白开水都必须用钱买,所以,没有坚强而麻木的神经,就不要旅游了,因为晚上算账会心疼的睡不着。
如果你习惯用买土豆的价钱比较一盘餐厅的醋溜土豆丝,那一路都会不开心,还出来干什么?节俭没有错,问题是要让别人也能活……租金,人工,各种苛捐杂税,老板也有家要养,做人要厚道,偶尔掏20块钱吃一块钱土豆炒的丝,也不会让你破产吧?
绕了一圈,真的问题来了,关于小费。
中国人在国内没有直接付小费的习惯,出国旅行也往往有意无意假装不知道,这样不好。
记得亲老公在非常年轻的时代打工给来华旅游的老外做导游,规矩就是没有工资,全靠小费的。风吹雨打,辛辛苦苦,拿到小费的满足和自豪,感觉真是好。小费是对第一线的服务者的尊重,必须给。
既然是小费,也实在不必多,基本是小服务以当地一瓶汽水钱为好---香港人叫“茶水钱”很准确,大服务就随意了。我的习惯是在淘宝上找一些精致点儿的三五块钱十块钱的小东西,比如丝绸小物之类,不占行李的重量和体积,随手多带一些,按情况送出去,效果真心不错。当然,如果有直接的小费规定(有的地方直接注明百分之十到十五),给钱就好了,不必担心多少。
不是很多的花费,大家都高高兴兴,何乐而不为?特别是学生模样勤工俭学的,更应该给,因为我儿子将来也必须去打工的,这个规矩不能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