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赐服:华丽的外表+糟糕的体验,官员为何还趋之如骛?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现。文化的表达,除了文学风潮的不同以外,还有服饰文化的不同。而服饰作为生活日常中的穿搭,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是不小的。特别是明代的服饰,具有等级与教化的双层功能。

提起明代,首先会想到火热好看的飞鱼服。除了飞鱼服之外,还有许多官员所穿的斗牛服。明代的服饰好看端庄,非常符合人的审美。可是对于明代的服饰文化,却知之甚少。如今火热的飞鱼、斗牛、麒麟等样式的服装,其实在明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的。

在明朝的服饰文化中,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限制以及礼仪教化的作用。由于服饰有着严格的规范,所以赐服成为了无比荣耀的事情。只有得到皇帝的赏赐,宦官、官员才可以穿上飞鱼、斗牛、麒麟等纹样的服饰。因此明代官员服饰的纹样,成为了一种宠信深度的标志。想要确切的了解赐服的蕴意,还要对明代的服饰文化进行了解。

明朝服饰纹样

明代服饰中的等级规范

其实在明初,本没有严格的服饰要求,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穿着自己的服装。可是在洪武元年(1368),南京的一群军人,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此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由此定下了服饰要求的标准。

纵观明初的历史,就会发现,军人奇装异服使明代服饰等级制度出台,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本就想大刀阔斧改革社会的朱元璋,是不会轻易放弃服装对文化等级的影响的。在制定明代服装样式时,朱元璋的考虑非常有建设性。将服装样式与等级制度相挂钩,不仅可以提高对百姓的规范,还可以加强自己政权的权威性。

1、元朝服饰的"草莽"状态

明朝之前,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与此同时,元朝的游牧服饰,成为了许多百姓穿着的风潮。而元朝的游牧服装的样式,在华丽的汉服中,无异于"草莽"的状态。百姓无论贵贱,都是辫发短衣,这导致元朝的百姓形象非常不雅观。

为了改善百姓的形象,实现伟大帝国的愿望,明廷决定对百姓的服饰制定严格的要求,以规范人们的生活。在服装样式中,"仍参酌汉、唐之制,颁行遵守",明代参照汉朝和唐朝的服装样式,进行了创新与改进。如唐朝官员的圆领袍,在明代也成为了官员所穿的服装,只是头上所戴的乌纱帽,有些许不同。

明朝百姓服饰

2、便于对身份进行区分

人靠衣装,马靠鞍,人的形象,最直观的便是衣服的面料、样式、尺寸与颜色。所以明代在制定服饰等级时,也以这四个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对服饰进行等级划分,其主要是为了表达"贵贱有别,服饰有等"。

"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越礼犯分"。服饰进行区分之后,在人群之中,就可以很快知道每个人的身份。戴儒巾便是儒生,穿短衣的便是农民,穿绸戴纱的就一定是官员。由此,服饰进行等级划分后,身份的区别也很快体现了。

3、服饰成为等级的一种体现

古代君王的权威,除了自己掌握的政治权利以外,其还可以享受万人敬仰的尊重。如何体现皇帝与世人的不同,服饰成为了最直观的表现。当然,只崇拜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世人还必须互相尊重,才能使百姓对皇帝的崇拜加深。

为了使世人之间的尊重礼制化,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行等级划分,具有最直观的引导效果。在官员中,小官必须要对大官尊重;在社会中,百姓必须对官员尊重,正是这样一套规范的等级制度,加深了皇权的政治统治。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许多事物都是要向皇权让步的。特别是生活的表现,具有长久有效的影响效果。所以衣食住行,在明代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同时,衣冠制度的改变,也意味着政权的改变与风俗的教化。

明代服饰

服装样式对人体的限制

传统观念中,"中国与蛮夷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崇尚文物;而人类与禽兽的主要差异,则在于人类有衣冠"。在服装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用于遮体与保暖。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后,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用衣冠,来作为文化文明的一种体现。

到了明朝,儒家理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儒生作为政治的延续,其肩负着越来越重的文化使命。为了时刻规范官员儒士的言行举止,明代对官员与儒士的服饰还有更高的要求。其外观目标是好看,但是实际穿着,却要受到很大限制。当然,这种限制与儒家思想的追求与规范,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1、华丽的表现与糟糕的体验

在明代服饰的限制中,官员只能穿右衽而又宽大的衣服。当官员穿上官服之后,给人的直观感受便是优雅伟岸,可是在生活中,却非常不方便。官员的言行举止,处处都受到了衣服的限制。如衣袖过大,要时刻注意手的摆放位置;袍子过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走速度等。

官服穿上之后,确实可以提高官员的形象,使人们对官员产生崇敬的感觉。可是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官员却受到来自衣服的限制。不过,并没有官员太抱怨官服的舒适性差,因为官员的权威,都在衣服上得到了体现。

明朝官员服饰

2、儒家思想的"淳朴之风"

其实官员服饰的衣着限制,并非本意,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特殊的要求与改造。孔子就曾教导学生不要"恶衣恶食",因为儒士主要的目的是施行道的方针,而不是追求普通生活中的享受与华丽。

"能以美衣为辱,便有三分道气",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儒士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教化。君子慎独,就是要时刻警醒于自己的目标与道义,否则很有可能被他人所讥笑。在复杂繁乱的社会中,只有保持自己的清净与淳朴,才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与重要。

3、人性与理性的融合

明代官员的服饰,总结而言便是"庄其外而肃其内"。官员作为一个政治形象,其不仅要有雄伟的样子让人崇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来对自己与百姓负责。

官服符合了人性的直观美,还揉杂了理性的坚守与执着。如此,不仅体现了明代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表现了明代对于儒家思想的遵守与狂热。不过在明初与明末,人性与理性的重视发生了变化,也导致社会多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明初的理性为主,到明末的人性为主,官员服饰也有不小的改观。

赐服纹样的功能转变

由于明代服饰进行了严格的等级限制与礼制宣化,所以官员想要自己穿着特殊的服饰,基本是不可能的。为了体现皇恩的浩荡,由皇帝来赏赐特殊的服饰纹样,成为了明代官员主要的任职追求。

赐福纹样

其中,关于官服纹样的排序,以"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为主。不同服饰的纹样,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员重视的程度。所以官员纹样,成为了皇帝赐服的主要标准与选择。

不过,在赐服的过程中,相关标准受到了挑战。因为宦官作为皇帝的内臣,对皇帝的影响较大。所以很多宦官凭借自己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获得了赐服的殊荣。由此,直接导致了赐服的乱象,许多官员开始随意穿着赐服纹样的服装。

"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赐服本是皇帝对于官员的一种恩赐,以加强皇帝对于官员的领导权。在明代服饰等级严格的背景下,既是一种服饰的解放,也带有君臣的教义,可是在皇帝的任意妄为中,受到了挑战。

明代服饰的成就与限制

从美学上来讲,明代的服饰美观大方,端庄典雅。所以在现代的汉服热潮中,明代汉服成为了热点。在从文化教义上来看,明代的服饰,特别是官服,对人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是在人性解放的过程中,以及商品经济的影响下,理性设计反而成为了明人所舍弃的一项。

明朝服饰

赐服纹样,作为官服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不仅肩负着荣耀与荣誉,还表达了皇帝对于官员的器重与恩赐。可是皇帝的父子相传,使相关执行标准有着较大的跳跃性。在这种制度影响下,纹样反而成为了小官追求的表现与虚荣。

其实明人对官服纹样的追求,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各种各样的纹样,从皇恩转变为了虚荣的表现。明代服饰的严格等级,也在明朝末期,发生了崩溃与离析,侧面证明了明朝统治的腐败。不过明代服饰的美学价值,得以流传,而教义中的限制价值,却在世人的思想解放中,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