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 游寿先生《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一)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
诞生100周年之际
平台特辑刊
游寿先生于1962年所著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以表庆贺
1962年1月16日《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游寿先生

一、前言

祖国历史文献所记各部族生活形态,语焉不详,读史者若不亲历其境,往往不能甚解。解放以来,党加强了考古工作的领导,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许多文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资料,对旧史中的许多疑案提供了解答。
当黄河下游两岸进入青铜时代之后,文化繁荣灿烂,那时代人几乎不知有石器时代文化了,史家孔丘叹息文献不足征,杞、宋氏族源流发展已不能详细分析。〔1〕而我们却能从地下宝库中找到许多前人所不知道的资料,它给我们追写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创造文化的历史提供了线索。黑龙江省和全国各地同样有劳动人民从事开发的长久而光辉的历史。文献虽不足征,而文物却提供了丰富资料。一走进黑龙江博物馆历史部,当你看到所陈列的文物,骨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陶器等等,你会有强烈的新鲜感觉。黑龙江省的考古文物是丰富多彩和富于创造性的,把它和祖国各地区新石器时代文物比较并与祖国文献所记录的东北边疆部落人民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看出,黑龙江古代部落和祖国中原地区有长久的关系。同时也可领会到,各地区社会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不同个性。
公元前533年(《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说:“肃慎燕亳吾北土”。〔2〕说明了当时黑龙江省部落和中原各国已有结盟关系。当时黄河平原车马交通无阻,某个邦国人物,或商人,说客,可以通畅在各邦国旅行。公元前492年(《左传》哀公三年)孔丘旅行到了陈国,有一只负伤带有石镞的海鸟飞止在陈国城阙上。陈国人拿了鸟和是镞请教孔丘〔3〕,孔丘认为这只镞是遥远东北边疆一个部族的征信品。并说,在姬姓政权举行扩大部落盟会上,这个部落已带了精制的石镞楛矢参加盟会。这次会有许多部族参加,参加者除了贡献武器之外,还带着地方特产生物。〔4〕后来中原各国统治者几次更换,黄河平原已进入铁器时代,而黑龙江境内利用“楛矢石砮”的部族仍屹然活跃在林海雪原上。〔5〕
黑龙江境内有四条大河贯串在各地区,又有脉络纵横的无数小河流、湖泊、沼泽等。从远古开始就有许多不同部落分布在各地区水滨开辟土地从事渔猎和牧畜。这许多地区的生产方式不同,但长久未超越新石器时代。虽然当时部落成员可能和其它邦国交换一些青铜物品以及铁工具,但那不是一般人普遍所能得到的。在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某个部落有铁铠甲制造,而石镞仍然大量使用,黑龙江境内完全脱离新石器时代,应当是各部族能普遍炼铁之时。
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在中石器时代已有不少部族活动,新石器时代特别长久。这地区原始社会组织完密,氏族成员在和自然的长久斗争中积累了智慧,组织更巩固,能掌握冶金工艺,很迅速地扩大了国家机构,当渤海国家建立,无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向中原大国看齐。它比高勾力、扶余、新罗都文明,它的金银锻冶很有名,紫沙陶为中原所贵重。骨器蚌贝工艺很有发展。当女真人建立统治权初期,自己尚不能有铁。〔6〕可是不久就能冶铁了,冶铁技术颇高,并且在各地方发展,制造生产工具,发展了农业生产,制造了大量武器,消灭了辽,攻入汉族统治者赵宋地区。
如果从已出土文物和遗址情况讨论黑龙江社会发展,很明显,新石器时代较长,接着便是铁器时代,而中间没有较鲜明的青铜器时代。嫩江区和牡丹江区的发展又不相同,细石器文化在嫩江区较长久而普遍,以狩猎渔业为主;牡丹江区虽然也有渔猎牧畜,却有显著的农耕遗迹。

二、石镞与骨札甲

石镞及骨札甲是在黑龙江境内许多地区都有发现的文物。这“楛矢石砮”曾是孔丘所论证过的,历来注解家、史家、文字学家,都当做问题讨论,文人歌功颂德,以为是招徕边裔的信物。《说文解字》“砮”字下云:“石可以为矢镞”。砮是硬度较高的石头的专名,楛矢现在不可见。《后汉书》有过挹娄人善射的记载:“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7〕郭璞注《山海经》引晋代崔毖所得的石砮不是青石镞,他说:“箭镞有似铜骨作者”。〔8〕黑龙江博物馆陈列一石矛,石材似铜矿石,所指的石镞是这石料。《唐书·黑水靺鞨传》言石镞长二寸,清代学者桂馥也说他所见青镞长二寸。在大牡丹屯发现长方形页岩石片磨成三面有刃,相当唐尺二寸。此种石镞在吉林有相当多的发现,一般都是青色页岩。清初到混同江、宁古塔来的人,以为是木化石,又说水花石〔9〕,大概过去文献所记者系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汇流处,及牡丹江所出的石镞。其实黑龙江境内居民所用石镞有不同形式,各地区各有特点,这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所采石材也有不同,因之文献所记石材不同。但均以石镞是二寸标准,而不及细石器的石镞。细石器系统石镞在省境内普遍发现,各区石材各不相同。在牡丹江区有黑耀石及灰黑沙石。以后者居多,石髓燧石居少。在嫩江区以石髓燧石居多,也有黑页岩磨制,有柳叶形、长条形,而以三角形最普遍。
骨札甲,在黑龙江区葬墓和遗址中都有发现,往昔史书所记是特产品。纪元261年所贡的“皮、骨、铁杂铠三十领”,《三国志》说的是“辽东郡上言肃慎重译入贡”。这个地区当时仍用石镞,因为所贡的除皮骨铁三种铠甲外,同时有石镞。而《挹娄传》说即是肃慎族,仍是没有组织的较原始的氏族,而且是新石器时代,以狩猎牧畜为生。我们所发掘出的骨札片,有墓葬发现的和遗址发现的二种。墓葬札片附在人身,特别是胸部。〔10〕遗址层位中只发现一二片,系成品或半成品。新石器时代人制造这种骨札甲不是容易的,而穿着这骨甲的人,也不是普通氏族成员了。如依兰倭肯洞穴中的墓葬显然是一个氏族长的葬穴。望海屯墓葬人骨架胸腹部附有几块骨甲片。居住址发现骨甲片只有一二块,是狩猎人雕骨札甲,系未完成品,或完成单件。用石刀把一块骨切成薄片,另外用石钻穿孔,比磨制石器,或制一个枪头较难。从制造甲片遗址和甲片研究,当时并未利用金属工具来制造,而公元261年贡给中国的骨铠,那已利用铁器工具来雕制了。〔11〕
就石镞甲札互相关系推想黑龙江境内发现铁,使用铁,部族自己炼铁不是在同一时期。最晚金代女真族已用了铁,但清代尚有用木矢射猎的氏族,而且一般猎禽兽,是居民自己造矢镞,镞柄仍用骨制,对于铁是很珍视的。〔12〕在中世纪从三国到唐代渤海国建立之前,虽然有铁器工具,但不可能自己炼冶,也不可能使用在生产上,所以虽有铁铠,也有皮骨铠甲,而石镞仍用毒药敷着使用。从《隋书》所记黑水靺鞨附近有五个部族仍用石镞,只有粟末与长白二部有铁,不久就以这二部为中心建立了渤海国。
注〔1〕:见《论语・八佾》
注〔2〕:《左传・昭公九年》
注〔3〕:见《国语・鲁语》
注〔4〕:《逸周书・王会》记正北稷大尘,秽人前儿,良夷在子,发人鹿鹿,俞人虽马,此均东北部落,肃慎、秽、乐浪、貊、扶余有使鹿、使犬、使马诸族不同,从这个记载反映各族不同经济状态。
注〔5〕:中国史书所记肃慎族向中原贡石砮有青龙四年、景元二年、泰始三年、咸兴五年、太兴二年、太熙元年、延兴间、太和初、兴和和武定。自三国以后黑龙江境内各部族有不同发展,各自通南北朝,所以史书所記,肃慎、挹娄、勿吉、粟末,黑水部,称谓无一定,要之仍用石砮,而中原此时有外族互相征掠,如石虎以砮矢石砮之贡以夸示李寿,自以为能征服远方。
注〔6〕:《金史・世纪》凡遇邻国有以甲胄来粥者,倾赀贾以与贸易。而近年黑龙江境内出土金代已普遍有精制铁工具,炼冶大作坊也发现,继续在考古调查中。
注〔7〕:《三国志》与《后汉书·挹娄传》所记相同。
注〔8〕:参看《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郝懿行注。
注〔9〕:参看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二九卷・石部砮字》条下,及《龙江外纪・卷八》《柳边记略》諸书。
注〔10〕:《三国志・魏志卷四》及《三十卷挹娄传》所记不同,景元二年所记: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挹娄条言古肃慎之国,言俗无纲纪、又《考古1961、10号・黑龙江肇源望海屯新石器时代遗址,544页墓葬之部》
注〔11〕:参看《考古学报》1954、7册・69—75页“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一文。又《考古1960、4期嫩江下游左岸考古调查・16页》骨片在断层出土,大牡丹发掘有二个札片,不同坑穴不同层位出土,一为石器雕削,一为金屑雕制。
注〔12〕:西清《黑龙江外纪・卷四》云,八旗兵每名例弓一张,梅针箭五十支,……从军用梅针箭,行猎用骨枝箭,骲头衔铁镞。俗谓其镞曰占葫芦,土人自制之。
未完待续
原载《黑龙江日报》1962年1月16日第3版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寿先生(1906年—1994年),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职于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来到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游寿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哈尔滨师范大学设有游寿纪念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