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上大学、31岁读研,他曾是农药厂工人,如今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顺其自然、抓住机会,致力科研、乐在其中"——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82届校友李永舫的座右铭。从29岁考上大学,到当选中科院院士,他抓住每一个机遇,凭借努力与勤奋,不仅成为了我国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还培养出了众多青年科研人才。本期推送,让我们来一起认识这位院士——
从农药厂工人到"高龄"大学生
年少时的李永舫家中条件并不好。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克服困难读完了高中。随后,他响应号召回乡务农,成为了一家微生物农药厂的工人,从事生物治虫的工作。1977年高考恢复后,已有两个孩子的李永舫以29岁"高龄"考入了上海化工学院(由华东化工学院更名,现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现生物工程专业)。李永舫曾回忆说,他之所以报考这一专业,是因为他在微生物农药厂当工人期间曾到上海化工学院购买过菌种,在那时了解到这里拥有全国最好的抗菌素专业。
大学时期的李永舫
进入大学后,李永舫养成了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他一般晚上9点多上床休息,早上5点之前起床,去操场跑步锻炼半小时左右,然后去教室学习英语。当时,他除了利用助学金维持在学校的基本生活之外,还要省下钱来购买学习资料以及放假时回家的路费等,因此在食堂吃饭总是买最便宜的饭菜。幸运的是,尽管他在同宿舍六人中年龄最大,但大家都对他非常照顾。
李永舫(前排中间)与他的舍友
起初,李永舫没有想过考研。"一天晚上,室友告诉我,学校正在组织在校学生考试,并且推荐成绩靠前的学生提前考研究生。"李永舫说,"一想到有机会继续深造,我当时很激动,立刻着手准备考试。"1979年,李永舫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提前考取了华东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走上了科研道路。在读研期间,他还担任了当时华东化工学院副教授胡英(现为中科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的《物理化学》课程助教。
脚踏实地科研,专心投入教学
研究生毕业后,李永舫考取了复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随后考入中科院化学所继续攻读博士后,进行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的研究。2000年,他进入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也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他开发了低成本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PTQ10,提出了聚合物分子设计新思想,带领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相关光伏材料,显著提高了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伏效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2013年,李永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他接到一个新的任务——执教《化学原理》课程。尽管已经从事科研几十年,但为本科生上课还是他的头一回。这门课是化学、材料、生物等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重要性不言而喻。在60个课时内,他不仅要带领大一新生了解化学世界的框架,更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自学能力。如何在教育和科研之间转换角色?这对李永舫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
没有丝毫松懈,李永舫开始认真准备。除了请北大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比对国内外名校的课程资料外,他还把近500页的教材通读了好几遍。刚开始教课时,2个小时的课程内容,李永舫要花20个小时备课。对刚入门的新生而言,把握化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脉络并非易事。但在李永舫这里,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清楚楚。课堂上,李永舫还会引入最前沿的成果,用重磅论文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李永舫每天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11个小时。除了大年初一,只要不出差,他从来都是早上8点前到办公室。
李永舫在为本科生上课
为本科生上课,李永舫也保持了一项超常规的纪录:从2014年到2019年,无一次调停课。赶上上课当天要出差,他就把行李拎到教室、下课后直奔车站。若遇到院士大会这类封闭式会议期间有课,他会专门请假赶回学校,上完课再接着去开会。每逢期末监考,他一定亲自到场。改起教案或论文来,他从来都是仔仔细细从头改到尾。李永舫的不少学生在学期间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了各自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李永舫参观华东理工大学
一位草根艺人曾为李永舫写过一首人名诗,他很喜欢其中一句"永远自奋发,舫行搏风浪",认为这很像他的人生写照。如今,李永舫说,他的人生梦想就是实现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际应用和商品化,为绿色能源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部分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会、中国科学报、今日科协、物理化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