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拥有折服众人、不怒自威的“气场”吗?其实方法很简单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气场的人,这源自我们内心的尊重需求,但现实中大部分的人们都求错了方向。
有的人信仰“圈子文化”的魅力,费尽心机去往所谓更高阶层的圈子里挤,结果沦陷在了心机与阿谀的桎梏之中;
有的人混淆了气场与气质的概念,一门心思在自己的外在细节上下功夫,却忽略了内在的提升。
比如走路挺胸、抬头、迈大步,改正站姿、坐姿,说话故意放慢语速,减少网络用语,甚至少说话等等。
虽然如此一来形象上确实会有所变化,但却往往成了“空心菜”、“开口跪”;
不过些人相对来说还不算太差,至少他们在气场提升的路上不断努力探索着,最可悲的是那种“装”气场的人。
人群中,他们总是抬着自己高傲头,一副自己是鹤立鸡群,别人则是众星伴月的架势,实则不过是个错把狎弄当人缘的自以为是的笑话。
其实何为气场?
气场就是一个人给别人的综合感受,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试想:
胸无点墨却自命不凡,口无遮拦却自称直率;
一脑子“市井思维”却妄图高攀阶层;
凡事只懂得从外部找原因,连生而为人之最基本修养都没有思考过。
这样的人,可能会具备这种气场吗?
所以想要具备气场,要内求,而不是动用你的机巧聪明去外求。
比如孔子就提到过一句话: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把这句话理解透彻,去切实践行,气场自然就能够获得。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指自重,也就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走到哪里都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总是会成为别人拿来找乐的对象,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懂得尊重自己。
自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绝对原则性,对于自己认定的原则坚决不允许任何人触碰。
当然这里的“重”也不代表要总是古板着脸,时刻保持严肃,如此便又成了死板、不合群了。
真正有修养的人只要不触犯原则一切都是很随和的,甚至也很幽默能够活跃气氛。
可一旦触碰到原则问题,他们立场是很坚定的。
这样的人用孔子的话讲叫“威”,威严、威信就是这样牢固的树立起来的。
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也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到,这本身也是“自重”的一部分。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绝对的“忠信”的,遇到困难或是牵扯个人利益的时候,我们难免便要动心思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试想别人凭什么尊重这样的我们呢?
最后“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一些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还总是看不上别人,总想着去结交更高阶层的人,与其如此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值得别人看重的地方吗?
孔子告诉我们不要看不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交朋友的时候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来加以改正。
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促使我们人格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本身也就是在对我们气场进行提升的过程。
当然孔子当时的论述完全是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提升,如果我们把孔子的言论进行现代化引申则依然很有价值。
比如“无友不如己者”,我们除了学习朋友身上的长处以外,还能够学到什么呢?
没错就是经验与知识,也就是可以拓展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一个人想要具备气场,除了要把人做到位以外,眼界和认知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读书”、“行路”、“阅人”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上面提到过的,说话的方式确实能够对你整体形象的改变有所帮助。
但你若开口便只有“家长里短”,看问题全是些“市井思维”,那你哪怕掌握了世界顶级的谈话技巧也是无用的,更何况这样的你也学不会。
或许有些人质疑我对“家长里短”以及“市井思维”的评价,毕竟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没错,纵然如南怀瑾大师一般的高人,布道一生最终也不过只留下“平凡”二字;
孔子也总结人生不过“饮食男女”,吃饱了肚子,享受男女之欲。
但你可想过他们是经历过多少的不平凡才获得了这种平凡的感悟?
我们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的“快意恩仇”,我们的甘愿“平淡是福”本质上是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现实的逃避。
那不是平凡。
若突然给我们发笔横财,我看谁还平淡得了?
所以最后,借孟子一句话来做个总结,孟子说: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如果我们遭遇了求而不得的困难,那么就找自己的原因吧。
不管是气场的提升,还是人生在世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我们往往只知道从外部找原因,其实任何事情核心的原因全在我们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若只懂得从外部找原因而不懂得反求诸己,那么我们自身的问题会越积越多。
如此恐到了最后,我们的人生便全然是“行有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