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的美,救不了《第一炉香》
不知道十月犯了什么错,总是被奇特的电影染指。
去年一部3.3分的《喜宝》,让人怀疑自己没看过亦舒。
今年的《第一炉香》,托导演许鞍华的福,评分要好看些,5.7开分,但依然让人怀疑自己没看过张爱玲。
只不过《喜宝》本来就是二流班底,主演郭采洁可以说是被“骗“上船的。但《第一炉香》呢?
导演许鞍华,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语电影最好的女导演,几乎可以不用加之一;编剧王安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摄影指导杜可风,早年王家卫的御用摄影;配乐坂本龙一,乐坛神级人物。
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偏偏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打破对大咖的迷信。
张爱玲,实在是难拍。
当这么多人,凑成今天这幅《第一炉香》,不是不让人痛心的。这种痛心,就像你每次读完张爱玲,惋惜她笔下女性残破的命运——而改编作品的命运,大多也是如此。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如已看过《沉香屑 第一炉香》原著,则无伤大雅
既然电影版《第一炉香》从头到尾都没放弃宣传张爱玲,那就让我们从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说起。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为了躲避战乱、完成学业,在香港投靠了继承亡夫巨额遗产的姑妈梁太太。
梁太太给葛薇龙提供了她没体验过的上流生活,诱惑她为此出卖肉体挣钱。挣钱要身体,而要命的是她爱上了浪荡子乔琪乔。
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在今天都很有现实性,照理说是不难被共情的。
但为什么观众很难共情?
我不认为演员要对这部电影的失败付核心责任,但也正是因为演员的不合适,让很多朦胧的桥段变得生硬起来。明明是全员恶人,偏偏个个都长了一张扶贫干部的脸。
葛薇龙和乔琪乔
乔琪乔的正式出场,在姑妈攒的局上。他穿一身没有熨平的白色西装,扣子开到胸口,领口别了一朵红花。
你把视线从那朵蔫了吧唧的花上移开,会看到古铜色的胸膛,和古铜色的脸庞:那是彭于晏年近40但又充满20岁朝气的脸。
于是你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完蛋了”。
张爱玲总是给她的人物非常明确的画像。乔琪乔是什么样子呢:“他比周吉婕还要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人是高个子,也生得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得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的身体的存在。”
他是中葡混血儿,出生在显贵的家庭。但母亲早早失宠,他本人又浪荡没前程,不得父亲乔诚爵士喜爱,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他给自己找准了定位,要找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嫁”了,当个驸马,一辈子被女人养着。
三个字总结:帅,白,颓。
可以说这三个字对整个故事的合理性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帅见仁见智,但白和颓,绝对是彭于晏的反义词。
当你试图忘记原著里乔琪乔的苍白,接受彭于晏的黝黑时,编剧和导演却要反复提醒你。
葛薇龙和好姐妹周吉婕喝下午茶,周吉婕警告她,乔琪乔这样的混血男孩,再好也带点阴沉,还带点丫头气。
就在你欣慰于“娘”终于有了替代词——“丫头气”的时候——彭于晏出现了。
他穿着仿佛香港码头工人穿的马甲,露出健硕的肱二头肌,笑得比垦丁八月的阳光更明媚。
这让你不禁要感慨,周吉婕真是胆大包天,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相比彭于晏的大离谱,马思纯至少在外形上要更贴合一些。
虽然很多人认为她不够美,俞飞鸿这样的姑妈哪用得上她来吊男人。但葛薇龙的设定本就不是美艳型,而是具有“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的外表,甚至因为面部表情缺乏而显得“呆滞”。
“平淡而美丽的粉扑子脸”,虽称不上绝对匹配,但我想马思纯的长相是担得起葛薇龙的,她本就该和姑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美人,可不能撞型。
让人扼腕的是她把电影里各色的衣裳撑得过于饱满。这样说绝不是赞同白瘦幼审美,而是角色需要,葛薇龙本就是瘦到撑不起衣服的身材。虽然张爱玲写“上海女人是粉蒸肉”,但这肉也绝不能扑出蒸笼。
近几年有个说法是“整容式演技“:只要演技够好,丑男也能玛丽苏。可显然,彭于晏和马思纯的演技都没有到如此境界。
一个在演《我在垦丁天气晴》,一个回归《左耳》,就没一个人在香港。
三个主角中,唯一在预告中被部分观众肯定的,是俞飞鸿扮演的姑妈,梁太太。
可惜看完全片,只能说她没那么糟,够美够风情,但也说不上多合适。
不论是勾引侄女的同学卢兆麟,还是和老情人Uncle调情,手段都有点拙劣。像个正经了40年的女人,突然想转型,但良家妇女的手脚实在无法践行野性的思想。于是她的风情只能在面对女人时自然释放,面对男人时就变成了老鸨。
张爱玲写葛薇龙对乔琪乔产生好感,有一个原因是“他是唯一可以抗拒姑妈魅力的男人“。但在电影里,你不光完全感受不到这点,还会觉得这俩人才是绝配,因为他们身上都隐隐有油光在闪耀。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默默许愿,希望彭于晏再也不要穿闪着银光的绸缎衬衫,特别是饱和度很高的蓝色。
公平地说,《第一炉香》有它的艳丽。
香港的湿漉,这种湿漉带来的迷蒙以及挣扎,许鞍华用镜头渲染得非常到位。色调高级,有一种隐秘的性感,为这炉香的点燃提供了足够的气质,这也是最受好评的地方。
可惜这份高级,随着影片的推进变得让人惋惜。
整部电影仿佛在置景上花了很多钱,但又仿佛没花钱——让葛薇龙无法自拔的奢侈生活,实在是不够奢侈。
在梁太太的“香港第一深宅大院里”,葛薇龙拥有的,只是一间巴掌大的小房间。衣物都堆在一起,床还是一米二的单人床。
衣裳鞋子虽多,但大师和田惠美的设计风格非常不老香港,更重要的是不适合马思纯的外形。
既然金钱世界不够耀眼,那沉沦的理由就只能用爱情来凑。
全片以一种偏意识流的细碎片段组成,但演员的演技和情节的设置都无法撑起这种意识流,使得情感的转变失掉了逻辑。你必须要足够擅长脑补一个女人心里的惊涛骇浪,才能勉强理解葛薇龙的泥足深陷。
虽然大体上是按照原著拍的,也采用了很多书中的原话,但让演员用对话把书中的描写直白地背出来,本就多了好几分造作。
更让作品质量成滑铁卢下跌的,是两人结婚后的剧情。
需要强调,这是电影原创,原著中并没有。
一场荒唐的蜜月旅行:新婚夫妇,姑妈,姑妈的两个老情人,一共五人。而这两个老情人,一个是乔琪乔的爸爸,一个是葛薇龙的“恩客”。
离谱的阵容,倒显得乔琪乔在蜜月当中和外国女孩一起戏水并被葛薇龙捉个正着不那么离谱了。
接下来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的葛薇龙疯狂掌掴乔琪乔的片段。乔琪乔表示我们放过彼此,你这是何苦。葛薇龙偏不,一面爱得锥心刺骨,一面拼命甩巴掌。
真是太可怕了!先不说如此行径完全不符合葛薇龙的个性,这样刺激又伤痛的桥段,连现在的言情小说都不屑于写了。过于青春疼痛,导致坐在我身边的观众忍不住笑了出来。
我当时还没想到更可怕的在后头。
结尾完全采用了张爱玲的内容。
两人过年时一起逛街,结果路上碰到几个英国大兵买女人,还把葛薇龙当成了妓女。
乔琪乔开玩笑,说这些人把葛薇龙当成什么了。
葛薇龙说:“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新年的烟花升起、炸开,这一对看似有情的无情人,又混掉了一年。多好的结尾,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偏偏要画蛇添足,让葛薇龙逼着乔琪乔说“我爱你”,乔琪乔不肯说,她就对着窗外大喊“我爱你!”
我实在是爱不动了,这句台词也带来了全场的再次欢笑。
一部悲剧,哪怕中间有黑色幽默的地方,但结局闹得“哄堂大笑”,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畅销书作家,张爱玲的书是可以做千百种解读的,但不知怎么的,就少有一部影视改编,能解读到人心里去。
《海上花》和《色戒》是天花板,但其他大多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哪怕是许鞍华这样的好导演,也在张爱玲身上跌跟头,一跌就是三个。
前有两部不怎么受欢迎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然后她说不再拍张爱玲了。
《半生缘》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她也说自己把《倾城之恋》里面的爱情理解成《乱世佳人》,拍错了路线,“另外我当时根本也没有去过上海,各种细节都不对的”。
拍《半生缘》的时候倒是去了上海,但是缺钱,是许鞍华自己借钱拍完的。但票房很差,都不到投资的一半,如今几十年过去,口碑反而变好了。
再便是《第一炉香》。大投入大制作,超豪华阵容,口碑却比《倾城之恋》更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第一炉香》
带作品去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许鞍华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首要说爱情,再说上流社会的虚伪、堕落和腐败。
虽然觉得这两者的顺序应该颠过来,但要素并没有太大问题,可惜的是这两点在电影中都不足以体现。爱情都浮在演员的脸上,虚伪中又总透着正气,两者本应交杂,最后却又成了真爱无敌。
我想许鞍华是懂好女人的,可惜她并不那么理解坏女人。
唯一能肯定的是,《第一炉香》的宣传人员肯定没看过张爱玲,不然她不可能昧著良心写出这样一句宣传语:10月22日,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
《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小说很短,张爱玲没写到葛薇龙色衰被抛弃的那一天,但你尽可以想像到她的结局。
这本就是个没有所谓真爱的故事,只有畸形的沉迷和自省,在其反复中,看到女性命运的悲凉。如果只谈爱,未免太浅薄。
张爱玲真是道坎。平平的导演拍不好,好导演也不一定能拍好。
不过我想张爱玲倘若还在世,其实是不会在意几部失败的翻拍的,只要别打着她的名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