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国画画山石的步骤
在自然界中,山石是构成山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画山石分为六个步骤:勾、勒、皴、擦、点、染。
—、勾
以顺笔运行墨线画出山石的轮廓为勾。山石勾法一般从左上方起笔,由上向下,顺势至止笔,可勾一条线,也可勾几条线。画山石的形态,全在于用线,也就是用笔。勾山石轮廊线要有粗细变化,上面线细谓之阳面,下面线粗谓之阴面。勾山石的轮廓线以中侧锋用笔为主,运笔关键是宜虚不宜实,宜轻不宜重,用笔灵活。
二、勒
以逆笔或回笔方法画出的山石轮廊线为勒。山石勒法是在勾法基础上的延续,勾勒一般小分开。山石的勒线一般是山下向上,为逆锋。用笔要虚实结合。多为石根处用笔。勒线多为“石筋”线,即山石的分面线。勾勒好山石的外轮廓线后,再用线分破数面,亦称“石筋”。
三、皴
用来表现山石的石质、纹理、凹凸、向背、明暗的不规则墨线为“皴”。山石的皴法根据所画山石的石质和纹理来定。石质纹理不同,皴的方式也不同。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山水画家经过探索研究,积累了众多皴法,有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米点皴等等。在皴法中,不论哪种皴法,一般是勾勒完成后,依山石自然纹理进行的。古人讲:“干皴、湿染。”皴时,笔锋要干,皴一遍或数遍,皴时用笔要松活有力。一般在石筋和石根及凹部进行皴,然后向凸处过渡,用笔由密渐疏,由重渐轻。山石不可全皴。
四、擦
用渴笔(干笔)蘸少许墨在皴墨上反复蹭擦的一种手法叫擦。山石的擦法为散锋硬毫用笔,上下、左右、旋转擦之力。擦的位置主要是在皴后的地方,以增强山石的浑厚和苍劲感。有的皴经过擦可把已有的笔墨浑连起来,产生“毛”的感觉。擦是皴的补充,擦不能代替皴,更不能伤害皴的效果,擦时不能使用宿墨,以免造成画面脏黑。
五、点
在勾勒山石轮廊线和皴擦完成后,以点的笔触表现山石苔点及远山小树的方法为点。
山石的点法可分为竖点、横点、岡点、尖点等。山石苔点一般点在山石的顶部和石筋线上。
点苔点根据需要点,要疏密有度,不可全点。山石苔点可点圆点,也可点胡椒点,但要统一。点苔点主要是增加画面的节奏感,为画提神,有画龙点睛、醒目之妙,也可补救勾皴不足。点法可分为揉点和弹跳点两种。揉点是点较大的点,十锋用笔,下笔轻,逐渐加重,要求有湿晕浑化的墨色变化。弹跳点是常用点法,适用于点较小山石的苔点。弹跳点苔点,运笔要有力,要利用笔锋弹性和运笔的轻重、快慢变化点在纸上,如同“蜻蜓点水”,“高山坠石”。点远山上的小树一般用竖点或尖点。
六、染
在勾、勒、皴、擦、点后,以淡墨或色对所画物体进行处理的一种手段叫染。
山石染法分墨染和色染,这里讲的是墨染,墨染就是以淡墨对山石的凹面和暗面进行的渲染,为的是增加山石的厚度和体积感,丰富画面。墨染技法分为积染和点染。积染就是一层一层地染到所需的浓度和厚度。点染就是用较散碎的笔进行渲染的一种方法。墨染不宜次数过多或湿墨反复交替染,以免造成越染越灰的弊病。
国画山石构图方法:聚石法、大小相间法、石间坡法
一、聚石法
聚石法是指在一块石块的基础上,把二块、三块或更多的石块聚集在一起的画法叫聚石法。
聚石法的画法一般先用中侧锋勾勒出前面一块石块,在此基础上再勾勒后边的石块,使几块石块聚集在一起,勾勒完成后根据明暗关系进行皴擦。也可先勾勒后边的石块,再勾勒前面的石块。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石块穿插有序和聚集的合理性。
二、大小相间法
大间小法是大石块多、中间夹着少量小石块的画法为大间小法。小间大法是小石块多、中间夹着少量大石块的画法为小间大法。无论是大间小法还是小间大法,实际上都是石块之间的穿插变化。
三、石间坡法
石间坡法就是指石块、土坡、石坡在一起的一种画法。石间坡画法是在大小相间法基础上,先勾勒出大小不等的石块,然后再勾勒石坡或土坡,也可反之,使大小石块和石坡或土坡相聚在一起,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使画面变得丰富,更有层次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