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爱玲活到现在她会写什么?

如题。

看社会新闻久了,

会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觉得自己不似活在人间”,

偶尔歇口气,

看看自己喜欢的人。

不知道每日面对这样的社会新闻,

点着一炉沉香屑

终身处于流言的她会写什么?

她笔下的遗老遗少们会在好阳光的时候晒衣服

女孩子逛街童言无忌地聊红玫瑰与白玫瑰

男人和女人又会有怎样的传奇倾城之恋

或者依旧被一只金锁而锁住了半生缘

十几岁时读到陈子善老师写张爱玲的文章,

那正是只要遇见有“张爱玲”字样的文章和书

就定要找来读的痴迷时期,

于是记住了这个名字,

近日听说陈老师在书店做活动,

于是“聊发少年狂”,

想从远处看看其人,

就像台湾作家朱天心说的,

当年胡兰成在台湾阳明山文化大学教书,

还在读书的她和亲友约了去拜访,

大家都怀着一样的心思:

看不到张爱玲,

看看胡兰成也是好的。

我则是怀着

看看同样喜欢了张爱玲很多年的人也是好的

这样的心思。

陈老师虽是著名学者和华师大中文系博导,

却是个和善的瘦老头:

健谈,善良,

对每一个读者的提问都热情耐心回答,

真诚幽默地赞美每一个索要签名的读者,

聊着他们的名字,

让我鼓起勇气也过去干了件俗事,

拿着他的著作《张爱玲从考》请他签名,

又用“剩勇”问了几个问题:

问:您研究张爱玲30年了,

请问从最初遇见张爱玲的文字到现在,

这30年中,

你对她这个人和文的感受

有没有一些阶段性的不同?

答:(认真又玩笑地)我说研究张爱玲30年,

我可不是每一天都在研究,

只是跨度有30年哦。

自然有不同的,

比如她的《小团圆》出来的时候,

我就很惊讶,比我想象中要复杂,

她居然会写这样的题材和文章,

这是我没想到的。

问:张爱玲写《小团圆》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了,

您怎么看她晚年来写这个题材?

答:晚年?怎么算是晚年呢?

按照创作还是生理年龄呢?

如果按照生理年龄确实算晚年了,

但是这个文章出来后真的很让我吃惊和意外。

问:杜拉斯也是70多岁写《情人》,

一个作家在晚年写自己年轻的爱情,您怎么看?

答: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吧。但她写的很好。

问:虽然是晚年写的,

但我想应该这个题材在心里想了很久,

打腹稿很久,也许写这个题材需要很多勇气?

答:当然,肯定是一直在心里想着的,

写这个题材也是需要很多勇气的。

问: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是有野心的,

她很早就立志想要用英文写作,

去美国定居后也一直没有放弃英文创作,

她从小受过那么好的英文教育,

又有抱负和才华支撑,

但是却没有取得同中文写作一样的成果,

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答:这是她的一个挫折。很大的一个挫折。

不过换个思维来想想,还好她遇到挫折,

所以只能继续中文创作,

我们才能读到那么多好的文章,

她个人创作的挫折却是喜欢她的读者的幸运啊。

如果她英文创作成功了,中文写作就废了,

她就不会再写中文的作品了。

所以这个挫折对中文读者来说也是个好事。

至于为什么会挫折?

因为她写的东西美国人看不懂啊,

你想想她写的东西,那些市井生活,

她的作品其实很深,

很多中国人都不一定看懂,

更何况美国人呢?

问: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不少,

您有没有喜欢的?

答:我看得不多,

我觉得张爱玲的作品很难改编好。

自然也会聊到胡兰成。

问:您怎么评价胡兰成文学上的成就呢?

答:胡兰成当然有成就,否则张爱玲怎么会看上他呢?

胡曾经把自己的作品寄给鲁迅先生看,

这在《鲁迅日记》中有记载,可以查到的:

某年某月某日曾经收到胡兰成寄来作品一部。

但是鲁迅没有对作品有评价。

胡兰成本来可以在文学上有更大成就,

但他这个人想做“帝师”,

所以他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文学创作上。

张爱玲眼界也高,一般人也难入眼。

陈老师又开玩笑地说,

早知道当年胡兰成可以吸引张爱玲,

我党当年应该派一个有才华的地下党

用美男计去争取张爱玲。

我也玩笑问:

老师觉得我党派谁去比较合适?

老师说自然应该派个才子。

然后我们在我党当年的才子中戏言了几个,

我笑说要不派瞿秋白去吧,

老师也笑,

却不肯说出他心中堪配张爱玲的我党才子。

......

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时

今日倒暖和,

回家路上踩着思南路的落叶慢慢走,

一边欣赏马路两边的各色小洋房,

思南公馆,孙中山故居,思绪悠悠:

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时,

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胡兰成只是个仰慕女作家登门拜访的

已婚中年男粉丝,

第一次见面他们就深谈了5个小时——

这样的见面常常让我想起

佛洛依德和荣格第一次见面谈了13个小时

那种棋逢对手伯牙子期的知音感

往往是跨越性别年龄和时代的,

撇开一见如故的文学知己和默契不说,

24岁的张爱玲在1944年的中国

绝对属于大龄晚婚女青年,

尽管笔下写尽痴男怨女爱恨情仇,

张爱玲却一如大观园中

尽享贾母王夫人宠爱的才女林黛玉,

虽已年少成名,惊动上海滩文坛,

成就自己的“传奇”,

但到底无父母长辈张罗婚姻大事——父母离异,

母亲远隔重洋,

黄逸梵(1896—1957)张爱玲的母亲

她因同继母顶嘴挨打被囚后愤而离家出走,

同住的姑姑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职业女性,

跟她水电煤费用算得一清二楚,

胡兰成留下来吃晚饭都要跟她AA制,

虽是民国奇女子的张爱玲,

自然也有恨嫁的焦虑。

这一种焦虑,不独张爱玲,

在1927年的上海也是妥妥的剩女一枚,

张宋这样家世好,

学贯中西的女性——除了文学才华,

张爱玲当年以亚洲第一名的学分被伦敦大学录取,

后因战乱而未能赴英留学,

能为自己作品绘制插图,

创作的剧本《太太万岁》轰动上海滩;

宋美龄会说六国语言,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样优秀又独立的女性,

在当时的民国能找到从思想和才华、

品性和家境都可堪匹配的适婚男性还真是不多,

两人以未婚闺阁之身,

都选择了有家有子年长至少10岁以上的

中年已婚已育男......

年少时喜欢张爱玲,

是一个小女孩对于作家才华的欣赏,

长大后这欣赏中渐渐更多了一份敬重,

她让我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优雅

她一生经历两段婚姻,

皆有始有终,有情有义,

虽然很早就接受西式教育,

但她骨子里却依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绵延千年的仁义君子之风和弘毅的士子精神:

无论是待前夫胡兰成还是第二任丈夫赖雅,

无论丈夫是颠沛流离或卧病不起,

她从未“大难来临各自飞”,

相反,她不是慨然赠金便是床前伺候,

不离不弃。

夫妇之道是人伦之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没有优雅的男人和女人,

何来优雅的夫妻?

没有优雅的夫妻,

何来优雅的父母?

何来优雅的家庭教育?

何来优雅的子女?

我心中能用得上“优雅”一词的中国城市,

只有上海,

而张爱玲,

用一己之力便撑起了这个评语。

这优雅,

不仅仅是皮相的时尚潮流,

不仅仅是穿衣戴帽吃饭谈吐,

不仅仅是笔下才情和胸中丘壑,

更是骨子里的待人以诚和尊重,

是风度和温度,

是气度和大度,

是活得像一个人。

我常常想,

现代社会的“礼崩乐坏”,

大概便是从人们不再恪守

这基本的夫妇之道开始吧,

有多少所谓浪漫的爱情

不过是原始欲望的发情罢了,

有多少所谓登对的婚姻

不过是精心计算的政治或经济合作体罢了,

有多少人所谓终身大事的选择

不过是基于生存或虚荣或懦弱的考虑罢了。

传奇如张爱玲,

当年也不过是在上海和姑姑

合租公寓的自由职业者一枚,

直到她离开上海去美国,

终其一生,

她都在不停搬家和租房,

如果张爱玲活到现在,

大概也算得上低端人口一枚吧,

她又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搬家记了。

2017.11.28一枚低端人口写于上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