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2017:元旦夜读
我想在2017年的第一天晚上,
跟大家分享一本好书,
用微课的形式。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点子:
1、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2、放假人们都出去玩了,
3、一本长达600多页的讲述历史和政治的书
也并不容易博“眼球”......
但是,我还是想做这件事情--
因为,这是一本好书,
假期除了出门看人
其实闭门看书也挺好的。
通过“说书”的方式介绍一本好书,
从而让更多人养成阅读习惯和享受阅读乐趣--
世上大多数人的烦恼或迷茫,
多数其实只是阅读量太少罢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是学习力,也是阅读量--
不是每天读公众号文章,
而是真的读一本书。
不少人有“民国情结”,
民国时局动荡却意外收获了众多不会再有的大师们,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年纪轻轻
已经成为中国某些领域新学科的开创者和引路人,
他们所引领和创造的学术上高度和为人处世的美德
留下无数佳话令人悠然神往,
静下心来看看,
那些大师们是真的“学贯中西”,
他们既拥有踏实的国学基础
又在年轻时有机会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
时代和个人的种种因缘,
天时地利造就了一代民国大师,
马一浮、王国维、辜鸿铭、鲁迅、梁启超、
李济(中国考古第一人)、梁思成、林徽因
......
而这种现象不会再有,
这些大师们也永远成了绝响,
我们现在大多数文科大学生的阅读量
甚至都无法跟过去读过私塾小学程度的人相提并论,
当然,所幸,
我们还可以阅读。
从“韦编三绝”时代到亚马逊和电子书的阅读,
人类拥有书籍的数量和享受阅读的便利性
都大大增加和丰富,
但人们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
最近一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呢?
当我们提笔就发现自己词穷,
当我们看到美景就发现脑中一片空白,
除了说“太美了”朋友圈发几张自拍照
我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的情感,
要知道现代大众接受教育的普遍性
是远远超过古人的,
尤其是国内大学扩招以后,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可是
文凭不等于文化,
学历不等于学问。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行路前的准备,
没有腹中的诗书基础,
旅行便失去了深度和厚度,
成为芸芸众生的到此一游
和护照上简单的签证盖章累计。
第一次有这种深刻感受是在2007年,
那时我是一个背包客,
拿了一本中国地图“挨个省玩过去”,
一个人半年走了13个省市。
走到敦煌的时候,
正巧遇上清华美院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修补壁画,
一个小个子老太太在给学生讲课,
我忽然发现自己以前的旅行都是“外行看热闹”,
而某些风景是对游客有要求的,
我好喜欢那些壁画,
当时每个人进去只能看十个洞窟,
我混在另外一个旅行团里又多蹭了十个洞窟看,
敦煌之游,
让我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对我有很大的刺激,
那么美丽的事物在你的面前,
可是你无法尽情领略它们的精妙和美好,
那些不同时代的壁画风格,
那些神情衣着各异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
那些历经风尘斑驳脱落却自有其岁月之美的颜料
......
我羡慕那日日在洞窟里修补壁画的美院学生们,
好想是他们中的一员,
安静地听那个小老太太讲解敦煌--
今年在上海图书馆“敦煌讲座”上终于再见她,
十年了,老人风采依旧,
站着讲了2个多小时
声音宏亮思维敏捷
她是人称“敦煌女儿”的原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女士。
那次旅游影响了我的旅行观:
旅行是在路上的学习,
天地是一个更大的课堂,
是鲜活的历史和地理,
是满目可见的生物学,
是需要做一些课前作业
才能拥有一次高质量旅行的前提--
你需要阅读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
书籍是最好的向导,
会大大增加和丰富旅行的乐趣,
你才没有辜负那些矗立千载的风景人事,
你能更多得其“真味”。
当然,你如何安排新年的第一天?
是否也预示了你这一年的某些生活方向呢?
据说人和人的区别之一
就是业余时间如何安排?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朋友圈晒假期的旅游照片,
这个元旦,我们也许可以晒晒读了什么书,
那是另外一种“心灵的旅行”。
我愿用一本好书来开启新的一年,
2017从书香开始......
2017.1.1晚7:30-9:00,
我会在微课里跟你们分享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
也是我曾经多次用线下讲座方式分享给许多人的一本好书:
我想有机会跟所有的中国人来分享这本书,
因为我们“仍然都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三山
本书获奖情况:
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入围作品
荣获2012年莱昂内尔·吉尔伯奖(Lionel GelberPrize)(吉尔伯奖是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奖之一,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外交事务著作。本届同时入围角逐的还有基辛格《论中国》,该书未能获奖。)
《经济学人》2011年最佳图书
《华尔街日报》2011年最佳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1年最佳图书
《金融时报》2011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1年编辑推荐书目
第一届凤凰财经峰会“2012 改革动力奖·特别致敬”
作者傅高义,
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译者冯克利,
1955年10月27日生,祖籍青州长秋。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自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想想看,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邓小平。
想想看,这个人,他找到了今生的使命,从年轻时代开始他做的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后来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出来给这个时代,给这个国家和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幸福的,有多少人能如此清晰地拥有自己的人生远景并终身为之努力为之永不放弃并终有所成呢?
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历史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
邓小平全部工作都受一种深刻信念的指导:即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将给中国带来最大的进步。
只有邓小平真正打开了国家的大门。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和记述邓小平政治生涯的著作。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译者:冯克利教授。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评价:
邓小平不用稿子就能做一个小时条理分明的讲话,毛泽东曾把他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