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人间仙境?文中3个细节揭露出恐怖真相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现代人享受着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压力,有不少年轻人渴望田园牧歌的生活,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人们对“桃花源”最初的了解,都起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读者们看来,“桃花源”是一片风景秀美,远离世俗纷扰的人间乐园。但其实“桃花源”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恐怖的真相。

其实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并不是所谓的人间乐园,而是死后的世界。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凭空捏造的,但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从文中的几个细节我们可以挖掘出陶渊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

我们都知道“捕鱼人”在捕鱼时迷路,通过一片桃树林才进入“桃花源”。在原文当中是这样描绘这条道路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好且梦幻。

但如此大规模的桃树林当中没有一棵杂树,必然是需要人为养护的,可“桃花源”当中的人们并不知道通往外界的道路,所以显然并不是他们种植的这些树木。那究竟是何人种的这些树呢?为什么要种这么大片的桃林?

在中国传统的神学体系当中,桃树有着与其他树木不同的作用,那就是驱鬼避邪。很多道士在做法的时候,便会使用桃木剑,来驱赶鬼怪。在北方很多地区,人们在过年前也会用桃木符来避邪。所以“捕鱼人”所经过的那片桃树林,很有可能是人为种植,为了分隔阴阳两界的。

从这方面来看,捕鱼人很有可能是在捕鱼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危险,触及生命,所以才误入死后的世界,之后他能够成功从“桃花源”出去也是因为被救回来了。

其次,“桃花源”内房屋的布置形态也让人觉得奇怪,在形容“桃花源”房屋布置时,陶渊明用了“阡陌交通”4个字,可见整个村落的布局非常有序。虽然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并没有什么,但是如果用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就非常的奇怪了。

古代农村很难有统一的布局,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一样,房屋的建造范围和形态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在现代农村也没有几个村落是整齐划一的。

并且在男耕女织的生产环境当中即使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百姓们的生活也很难有多么的富足,但是“捕鱼人”在到达“桃花源”当中之后,居民们相继用大鱼大肉来招待他,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很难实现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些整齐的房屋其实便是一个个整齐的墓碑,并且在古代“阡陌”本来就有形容坟墓之间小路的意思,所以这个猜想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而那些招待捕鱼人的大鱼大肉实际上就是这些逝者亲友们祭祀用的祭品。

最后一点就是“捕鱼人”在醒来之后又一次去寻找“桃花源”,再也没有找到路。作为一名以捕鱼为生的人,他肯定已经捕鱼多年,对周围的水域十分熟悉了,但他却“忘路之远近”,显然这个地方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陶渊明要营造一个这样的死人世界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时代背景,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世家大族纷纷南下圈地,建立庄园。

在这种情况下,既无兵力又无钱财的东晋政府无能为力,只好“与世家大族共天下”。虽说是如此,但其实东晋皇室饱受世家大族的掣肘。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百姓们是非常悲惨的,他们要受世家大族的压迫,承担大量的赋税徭役,有不少百姓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进入深山老林躲避起来。

不少有志气的年轻人,想要改变这种黑暗的社会,但被世家大族统治的官场,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像陶渊明这样的读书人,便选择归隐田园。

在社会的压迫下,人人都渴望“桃花源”一样的乐土,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早已没有安居之所。他们只能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死后的世界,“桃花源”便描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异世界。

“桃花源”所塑造的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神仙美境,而是在影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们相比于东晋来说要幸福得多,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信,就一定能够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