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林徽因:两颗璀璨的星,在历史的天空遥相辉映

_
今日诗语: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本文由长安处处有唐诗首发。

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济南趵突泉边的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哲学家金岳霖为一代才女林徽因撰写的挽联。

如果说人生有轮回,灵魂有转世,那么一代词宗李清照就是在几世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历劫之后,终于在八百多年后的民国又转世投生成了另一位千古才女林徽因。

李清照和林徽因这两位旷世奇女子无论是才华情怀,还是生命轨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天空隔着近千年的风云变幻带给了她们同样的星汉灿烂,山河破碎,家国离愁。

01
系出名门,见识广博的烂漫花季

同样的名门家世,同样的家学渊源,造就了相隔千年的两位绝世才女。

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尚属清平世界的北宋末年,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乃著名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诗文。

李清照自幼受父母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又生性聪慧,敏识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十六岁时,李清照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京都东京。

京都的繁华让李清照大开眼界,父亲李格非又非常开明,他没有把女儿囿于深闺之中,而是经常带着她参加朋友聚会。

李格非自是“往来无白丁”,李清照得以和一众文人名士谈诗论文,受益匪浅,诗词才学大有进步,政治眼界也开阔起来。

身为少女的她竟然敢提笔唱和前辈张耒的诗作,就唐代“安史之乱”发表诗论,写下“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这样咏史言志的诗句。

林徽因

时光机转到八百多年后的民国,林徽因同样出生在名门世族,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也是民国一代名士。

李清照有位善诗文的母亲言传身教,林徽因则有位博学多识的姑姑林泽民授课启蒙,六七岁时已能自己给父亲写信。

也是在十六岁时,父亲林长民为了让林徽因“离去家庭烦琐生活,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带她游历欧洲各国。

在英国剑桥,林徽因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位爱慕者,也是她的诗文启蒙老师徐志摩。

徐志摩的深情和诗情极大地影响了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后来的林徽因写下的那些唯美璇旖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带有徐志摩的影子。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欧洲之行林徽因确定了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筑学,并因此影响了梁思成。

02
伉俪情深,文学史上的神仙眷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美好的爱情必然是以相互欣赏,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为基础的。

李清照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婚后的生活自然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赵明诚爱好收集金石,李清照就和他一起典当了衣服购买来把玩收藏。闲来无事,赌书泼茶,吟诗作画,风雅无限。

新婚燕尔,你侬我侬,大才女李清照自然也有小女儿的娇嗔。

一夜春雨,李清照买来一枝新折的杏花,作词一首向赵明诚撒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面对貌美多情的妻子,赵明诚自然是觉得“花面虽好”,但是人比花娇。

在才情卓越的妻子面前,赵明诚更是甘当“绿叶”。他总是把李清照的词和自己的“拙作”混在一起,让朋友品鉴,挑选最好的句子。

朋友们总是一眼就看出李清照的词句与众不同,此时的赵明诚得意洋洋地宣称“此乃夫人之作”。

就这样,随着赵明诚的炫耀和朋友的称赞,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代,李清照才名更为远播,终成一代词宗。

而赵明诚对于金石收藏也不仅仅是至于爱好,他的志向是“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补焉”。

李清照对于丈夫的志向当然是支持加鼓励,他们对于收藏的金石文物古籍鉴别分类,修改补辍,开始了《金石录》的漫漫创作之路。

林徽因

历史好像在重演,十八岁的林徽因和二十一岁的梁思成伴随着双方父母的祝福订婚了。随后他们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

在加拿大,林徽因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中国古典式婚纱嫁给了梁思成。

林徽因总是在月色朦胧的夜晚,穿一袭白色丝绸睡袍,焚香插花,面对庭中一池清荷写诗,她自我陶醉地说:“我要是男人,准会晕倒!”

梁思成说:“我就没晕倒!”林徽因气急,他却在第二天做了一面铜镜送给爱妻,并镌刻上“林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携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字样。

相比赵明诚含蓄,委婉地炫耀自己的爱妻的才华,梁思成挂在嘴边的“炫妻”金句更明白直接:“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新婚的幸福甜蜜,并没有使这对小夫妻忘记和停止对学业事业的追求。他们在享受爱情的同时,一起研读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宋代的《营造法式》。

林徽因和梁思成运用西方建筑物的知识,结合美轮美奂的中国古典建筑,终于破解了这部当时无人能识的“天书”。

夫妻俩激动地给父亲梁启超写信汇报,并且告知父亲自己日后要写成一部《中国宫室史》的志向。

梁启超接信后大为惊喜,立即回信鼓励并要求他们一定要潜心学习,多方研究,否则梦想也就只是梦想了。

从此,同李清照和赵明诚一样,梁林夫妇带着父亲的鼓励支持踏上了他们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之路。

03
颠沛流离,难忘初心的家国情怀

相似的国家命运,也给李清照和林徽因带来了相似的颠沛流离,苦难悲愁的生活。

李清照

“靖康之难”是历史的耻辱,也是李清照生活的分割线。

北宋灭亡,李清照受为母守丧的丈夫赵明诚的委托,独自一人带着大批的金石文物加入了南渡逃亡的大军。

一路上舟车颠簸,风餐露宿,后面有金兵追击,身边还要防范贼人对珍贵文物的惦记,李清照以柔弱之身,担负起千斤重担,可想而知其心中是多么地恐慌,不安。

况且兵荒马乱,李清照真的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完好无损的保住这批文物,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文物捐给朝廷!

此时的朝廷虽然昏庸无道,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绝不能被外族掠去!

南渡途中,李清照看到金兵追击下的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大臣却放弃抵抗,偏安一隅,愤而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

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的重创,身心俱疲,但是她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打起精神,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未完的《金石录》的写作中,并且完成了这部凝结着夫妻俩心血的千古之作。

林徽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携带大批文物书籍开始了中华民族史上的第四次南渡。

林徽因,梁思成一家老少五口先后辗转长沙,昆明,最后在四川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李庄安顿下来。

此时的林徽因肺结核复发,持续高烧,身体虚弱到只能躺在一张行军床上。

在已经“吃尽当光”,且连一只温度计都没有的情况下,林徽因只能靠感觉来估计自己发烧的度数,更遑论有药物治疗了。

但是梁林夫妇“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拼上性命,继续维持自己为之追求的学术事业,为实现多年夙愿,开始了《中国建筑史》的创作。

梁思成早年受伤的颈椎灰质化也再度发病,常常被折磨得抬不起头来,他就在书桌上放一个花瓶撑住下巴,以便继续绘图写作。

林徽因半坐半躺在行军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在一张张粗糙发黄的土纸上,写写画画,为书稿做种种补充、修改、润色工作。

面对日军天天从飞机上抛下的炸弹,年幼的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打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说:“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话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相隔千年,遥相呼应,表达了两位奇女子的大丈夫气魄和民族气节。

多年后的梁思成回忆起来说:“自己学习建筑学是因了林徽因的爱好,如果没有林徽因的帮助,《中国建筑史》也不可能有如此完美的语言表达。”

比李清照幸运的是林徽因经历了“国破”,没有经历“家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林徽因一家一直是生死相随,痛苦相依,直到抗战结束,回到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梁林夫妇并没有像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去台湾,他们选择了留在生养他们的祖国大陆,选择了留在北京。

林徽因还参与并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在1955年因病去世后,国家政府准许其使用她亲自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碑样作墓碑,这是祖国和人民给予这位一代才女的最大荣耀。

李清照和林徽因这对绝世女子,像两颗耀眼的星星隔着历史的天空遥相辉映,又各自绽放惊艳的光芒。她们在不同的时代活出了最精彩的自我,也活成了历史上两段不朽的传奇。

她们的旷世才华隔着千年碰撞出了光彩夺目的火花,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绚烂色彩。

作者:水云初静    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