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为什么要修功德?
说起功德,在历史上有一个知名的典故:
当年梁武帝萧衍问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说:“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
武帝就很吃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这个故事是说,达摩认为梁武帝做这些事只是积阴德,但不是功德。
写到这里,就要讲一下什么是功德?什么是阴德,还有为什么要修功德?
《太上感应篇》里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也就是说,在传统修真的文化里,认为修真必须积累功德,只有内外功行圆满,才能羽化飞升。
这里的善是指功德而不是阴德。那么功德和阴德有什么区别呢?
徳,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也就是每个人"所行之路"的方向,心意,以及信念。功是指功业和成就。阴德的“阴”则是“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意思。
阴德也是行善积德的一种作为。但是阴迟而阳速,他积累的功绩和成就远比不上功德,效应比较小,比较慢。所以在中国古代,阴德多被认为是为下辈子积累的。
功德则不同,有功就要赏,立竿见影。所以古人有诗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说真正好的修持功法就要今生成就,不要寄希望于下一辈子。这就说明了功德的重要性了。
真正的功德应该是向道而行,有所成就。道是什么?是元气,是自然的规律。你要是做了能帮助天地,帮助自然、帮助人类增长元气的事,就有大功德!
《太上感应篇》里面说了很多积累功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但是核心是这一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也就是先师李兆生先生多次在课上说的:“远俗而近道”。
要想修真,就要远离那些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事,因为做这些事会伤害人的元气。近道则是指修真,好好的修持,把体内的元气培育壮大。使生命得以健康成长,提炼升华,从而最终使生命的层次得以跃升,超越茫茫的宇宙。
上面说的是修真自持,是完善自我的元气,这是内功。因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完善了自我,也是对天地做出的一种贡献。
修真自持之后,则是要建立外功。要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多向世人传授这种保养元气的好方法。让更多的人学会修持自我,保养壮大好自身的元气。
因为“神足不思睡,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淫”,人们的心灵充满了正念,就不会做出伤害天地,伤害自然的事来,这样天地的元气就能日益增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大功德,也就是《太上感应篇》里所说的“善”。
而日常我们所说的行善积德,为什么只是阴德呢?因为你做的事,比如修桥铺路,只是方便了某一个地方的人群,只是帮助某些人得了利。
这些人由于路通了,减少了元气的消耗,增进了身体健康。但是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说,你也把自然的环境给破坏了,更多地是是一种元气的转移。你并没有使天地自然的元气得到本质的增长。
也就是说你的作为对于人类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天地自然来说,并不是那么有利。
但是我们作为人类,对人类,有社会有利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呢,有德。但是这个“德”比较小,所以只能是阴德。
这也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这种德是“有漏的”,“虽有非实”,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同样的,有些修行的人,自己得到了好的修真方法,结果跑进山里自己一个人修持去了。这种只顾自己修炼的人,对于天地没有贡献,想修持有成是很难的。
这些人肯定做不到“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自然就不能“神仙可冀”了。
这也是在传统的真元一脉,现在的丹经武学传承里,有“修持自持,警喻世人,教化群生”的修持次第,只有做好了这以上三点,建立了大功德于世间,最后才能称宗做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