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虽志大才疏,但是10年间都在对抗士族;此战让曹爽计划破产
三国时期曹魏的政权是断在了曹爽手里的,在司马懿占据洛阳,自己尚有一战之力时,直接投降了,说他是弱智也好,说他是抱着侥幸心理也好,个人在史料中,了解到的曹爽是一个想保曹氏江上,却无辅国之才,加上胆小怕死,让曹魏白白浪费了可以稳定曹魏政权的10年时间。
曹操打天下时是依靠宗室和士族两大支柱,不得不说曹操时代诸夏侯曹那是真的给力,能够为曹操冲锋陷阵,到了曹丕时期,为了称帝其不得不拉拢士族,给士族好处,也就有了九品中正制,而每个朝代立国之初,都会杜绝前朝的弊端,曹丕还是蛮果断的,诏令禁外戚宦官干政,杜绝了宦官外戚之祸,加之打压宗室,避免重蹈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但问题是打压过甚,也是让曹魏成了一个短命王朝。
到了明帝时期,虽然大体上还是保持了打压宗室的政策,不过魏明帝作为一位明君,还是对宗室实行了相对宽和的政策的,当时曹植是上书直言曹魏宗室政策过于严苛,所以曹叡在位时期,两次下诏都能看出他多少是在给宗室解套,太和五年曹叡下诏,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適子一人朝。要知道曹丕时期对宗室极其严苛,宗室只能在封地带着,不能进京,在封地也没有治权和兵权,还要受到监视,曹叡多少是开启缓和帝王和宗室冰冻般的关系。
太和六年再次下诏,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诗不云乎,'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这也能看出曹叡在位时期是想要建立一个宗室既不强有不弱的宗室体系的,就是老天没有给他时间,他在位12年,前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集中皇权这件事上,毕竟要对付四位辅政大臣,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好宗室和士族之间的平衡,更不巧的又给后世留了一个幼主继位,天下生变的局面。
本来曹叡在病重期间,原本留给齐王曹芳的辅政大臣是,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因为刘放、孙资的劝谏才改了诏命,从这原定的辅政班底也可以看出来,曹叡多少是想改正曹丕过于打压宗室这个问题的,而且个人感觉曹叡最终也是向刘放、孙资妥协了的,《汉晋春秋》记载,当时刘放、孙资为了防止曹叡改变主意,是让曹叡写诏书的,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刘放、孙资强行让曹叡写了诏书,绝非忠臣应该干的事情。
相比之下,曹爽还算是曹叡比较放心的托付之臣,两人从关系就比较好,《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在曹叡还是太子的时候,曹爽就得到其器重,在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载中,都相同的塑造了,一个祸国殃民,惹得人神共愤的曹爽,一个忧国忧民,处处忍让为国家着想的司马懿,这是多么的嘲讽啊!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有两个原则,那就是以曹魏为正统,也好说司马家的好话,综合之下,司马氏篡权,就必须有一个奸臣,那就只能是曹爽了。
我是对历史上刻画得那么忠君爱国的司马懿是很反感的,你可以做权臣,可以学霍光,江山还是刘家的,可是司马懿呢?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权柄的第二年,南下平定了王凌的叛乱,收其余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你杀曹彪可以理解,虽说他不是主动参加反叛的,但是其他曹氏宗亲发啥错了?你这变相的囚禁曹氏宗亲,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夺人家江山吗?这和之前刻画的忧国忧民那个忠臣人设差了好多啊。
而曹爽呢?虽然志大才疏,也可能的确是有些荒淫享乐,肆意而为了,但是他在掌权的10年间,可以看到他一直在扶持宗室以及支持宗室的力量,来对抗日益强大的士族,所以我才说曹魏白白浪费了10年的时间,那是曹魏最后能够保住政权的机会,但是老天不帮忙啊,曹爽没有大才,最终只能落败。
曹爽辅政之初还是有些手段的,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弱司马懿的权利,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也就会是把司马懿养起来,只给高官削弱实权,之后,曹爽开始了让宗室逐渐掌控军队的计划,也就是夏侯玄出任中护军,之后没过多久便赴任雍、凉,顷之,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这里向多少一点,曹魏有四大军事集团,西线主将一般就是,征西将军或镇西将军,所以说别把曹爽看那么傻,只是他用的人有问题,夏侯玄说到底就是个文人,他到是开创了魏晋玄学先河,但是统军绝非其强项,在高平陵之变后也会帮不了曹爽。
司马懿在明帝、少帝两朝很有意思的是,魏明帝时期,他主要在西线和蜀汉死磕,少帝时期主要在东线和孙吴死磕,这使得司马懿在东西两线两大曹魏军事集团得以拥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得到军中中高层武将的拥戴,在少帝时期,司马懿两次次抵挡了孙吴的大举北上。
《晋书.宣帝纪》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硃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
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
眼见司马懿军功日盛,曹爽想要曹氏宗亲能够染指军政只能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建立军功,所以在司马懿击败诸葛恪的第二年,曹爽就开始了他掌权时期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就是在西线发动了对蜀汉的战争,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军功来增加曹氏宗器在军中的影响力,此战由曹爽和夏侯玄主导,可以说如果打赢了,的确有利于曹爽夏侯玄掌控雍凉之军,可惜,还是我说的,志大才疏,曹爽和夏侯玄都非领兵之人,蜀汉以3万精锐大破魏军,也就是骆谷之役。
《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骆谷之役让曹爽想要掌控雍凉军团的计划破产,夏侯玄在军中的影响力更是荡然无存,除了曹爽指挥不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爽的命没有司马懿好,司马懿在西线主要的战功都是抵挡诸葛亮北伐时获得的,那个时候是蜀汉主攻,曹魏守着就可以,没有太大难度,主要死守,蜀军基本上都会因为粮草不济退军,问题是曹爽主政时,蜀汉是费祎主政之时,费祎坚持的是休养生息,不主动招惹曹魏,而曹爽为了获取战功,只能主动出击汉中,这样蜀汉就获得地利了,败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骆谷之役后,曹爽能够折腾的就只能京师重地了,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曹爽让两个弟弟,曹曦,曹训掌控了洛阳禁军,如果按照历史上记载的话,这个时候的曹爽貌似就开始有些破罐子破摔了,想着掌控京师号令天下,就这个样子吧,不折腾了,所以有了过分的举动。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那个时候也就是司马懿装病的时候,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之后也就有了高平陵之变,我们在换一个角度来看此次事变,也能看出曹爽想要和士族抗衡的意思,那就是用人上,何晏、邓扬、丁谧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也就是他们都是曹叡看不上的,但他们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不是曹氏宗亲,又不是士族那一派的,曹爽自然就想用了。
《资治通鉴》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司马懿在趁曹爽以及亲信前往高平陵之际,发动了政变,要注意的是,当时司马懿占据洛阳,可不是一座空城,他是派人占领了曹爽曹曦所部的军营,在兵力上可能还要多于曹爽,所以曹爽在得知洛阳生变后,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这个时候就朝中重臣都是什么态度呢?只有大司农桓范,大将军司马鲁芝跑出来支持曹爽,桓范和曹爽还是老乡,爽辅政,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曹爽对他也是很优待,但是不是很亲近,鲁芝则是少有的被曹爽拉拢的士族之人,高平陵之变时也是极力的保护曹爽,可惜曹爽听不进去两位智者之言,值得一说的是,鲁芝可是没有被杀,司马懿还是很看重其才能的,更多的可能还是以为其出身,都是士族,自己人嘛。
但是看看司马懿,他可是得到朝中士族支持的,别提什么曹爽乱政,司马懿是为了国家清除奸佞,是个明白人就知道,高平陵之变,如果曹爽投降,曹家天下的第一权臣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占据洛阳后,就等着他们表态了,看看结果呢?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太尉蒋济都帮司马懿劝降曹爽,估计当时曹爽的心里凉了半截吧,其实司马懿发动政变,基本上及时士族在和曹氏宗亲摊牌了,曹魏只能留下一方。而曹爽还是一个不果断,胆小之人,如果说他刚刚成为辅政大臣时,还有些热血,想要凭一己之力扶植起宗室的话,在高平陵事变中,他只是想着自保了,至于曹氏宗亲,曹氏江山,他管不了了,加上司马懿撒谎般劝降,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
曹爽也是太抱着侥幸心理了,他也不想想,权谋之斗,那有那么善良的,司马懿什么人品自己也没点数,司马懿都和曹氏宗亲撕破脸皮了,还会放过他,说到底还是因为曹爽当时面对的处境决不是他坐拥绝对优势,对面只是一个有3000死士的司马懿。
至于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桓范的计划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也未必能成,之前我说过曹魏有四大军事集团,其中一个算是虚的,也就是北线,当时应该是镇北将军陈本都督河北,因为不在前线,实力可以忽略不计,其他三线才是曹魏的重兵集团,西线也就是夏侯玄的雍凉集团,之前也说了,曹爽和夏侯玄在军中已失人心,让雍凉集团留着驻守防御蜀军还可以,曹爽想要让夏侯玄领兵平叛几乎不可能,夏侯玄调不动,别忘了夏侯玄被招回京后,郭淮升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当时的情势,司马懿有一个辅政大臣的身份,虽然当时是司马懿发动了政变,但是对于曹魏各方来说,司马懿曹爽究竟谁占理,就看你怎么说了。
曹魏另两个军事集团,中线的是王昶,征南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他可是出自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高平陵之变时,他是支持司马懿还是支持曹爽?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昶以为唐虞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周制冢宰之职,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由此言之,圣主明于任贤,略举黜陟之体,以委达官之长,而总其统纪,故能否可得而知也。在司马懿掌权之时,王昶可是受到重用的,而西线和中线是曹魏军力集中的两处。
还有一个东线,王凌,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可能是但是唯一会支持曹爽的,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他叔父是王允,一下子是不是对他就要另眼看待了,王凌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他是曹爽掌权是极力拉拢的,但是他和司马懿哥哥关系很好,凌与司马朗、贾逵友善,估计当时曹爽也是盘算了一下,如果他诏天下之兵勤王,可能只有王凌能够支持他了,那么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曹爽有把握打得过司马懿吗?所以但是的曹爽最终还是没有了拼命一搏的勇气,选择了做太傅打赢的富家翁,曹爽投降的时候,可能也只是寄希望于,司马懿那极其微弱的怜悯之心了吧。
王凌在曹爽被诛杀后,看司马懿就不顺眼了,毕竟当初曹爽对自己是以笼络为主的,司马懿掌权后自然对王凌不那么热忱,而且不排除王凌想学自己的叔父王允,可以说司马懿之于曹魏,不亚于董卓之于汉朝,不过王凌做的有点过了,你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可以,但是你不能另立皇帝啊,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再怎么说曹芳是曹叡立的,你直接要废帝是几个意思,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谋划之时,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自己的心腹还把自己出卖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手下的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最终也是身死族灭,司马懿还不解恨,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只能说是士族集团不愿和曹氏宗亲保持什么平衡了,司马懿成为了士族的代言人,也最能代表士族的利益,曹家的天下也就名存实亡了,曹爽是有时间也有机会去改变士族集体过于强大的局面的,不过才能不够,只能做那个断头的富家翁了。
参考资料《晋书.宣帝纪》《三国志.明帝纪》《三国志.魏书少帝纪》《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汉晋春秋》《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