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次韵孔宪蓬莱阁(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释
⑴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宪:御史的省称。蓬莱阁: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在山东省蓬莱市北丹崖山上。
⑵巅(diān):山顶。危构:高的建筑,指蓬莱阁。危,高。蓬莱:此处指蓬莱县,亦可解释为指蓬莱仙境。
⑶快哉:指令人舒爽。
⑷涵容:包容。
⑸两潮:指海潮的早潮及晚潮。
⑹游观:游历观览。
⑺度量:器量,胸襟。
⑻望海:此处实指望钱塘江潮。
⑼楼台:指望海楼。
赏析
这首诗为和作,有人说系和孔延之所作,孔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全宋诗》今存其诗二首,另断句一则咏钱塘江潮,作于杭州,他作已不可考。此诗看来并非和孔延之所作。宋时蓬莱阁有两处,一在越州镜湖之滨的龙山(一作卧龙山),并不临海;一在山东蓬莱县北丹崖山上,下临海岸,宋人多有题咏。从本诗“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二句看,当系咏海。诗人另一首《酬孔宪将还》诗有“许陪观海不知谁”句,自注“(孔宪)所处登、莱州,皆枕海上”,尾联还云:“感君按辔澄清外,遗我琼瑶两首诗。”可证此诗正为“孔宪”莱州咏海诗的和作。
这是一首次韵诗。作者虽未与友人同见其景,然此诗却能据题想象,师心自得,描写高阁风光如在目前。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六句作者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虚写蓬莱阁观潮的所见所感,是对友人所赠之诗内容上的应答,而最后两句由人及己,使诗歌意境由开到合,在如友人间寻常闲话般的氛围中结束诗歌,语虽淡而味至深。
开篇首句颇有几分宋诗瘦硬拗峭的特点。“山巅危构傍蓬莱”,写蓬莱阁建筑在山顶上,点明其地理位置之高,本应是“蓬莱危构傍山巅”,此处却使用倒装手法,将主语“蓬莱”置于最后。这样不仅在语音上读起来更响亮,而且相对于正常语序来说,更能让人在别开生面的陌生感中加深对蓬莱阁的印象。此阁既凌空而筑,登斯楼也,必能方圆百里,一览无余。当此际,万里长风泠然入怀,令作者产生遗世独立、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意。无怪作者要迎风长啸,大呼“快哉”了。“快哉”一词实用宋玉《风赋》中的“快哉此风”之语典,然却像是到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句子,一种超然豪迈的胸怀气度流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句,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在颈联中作者将笔锋一转,以“遥思”二字,将视角由观景而指向观景之人。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游目骋怀,以天地之气填充胸臆,以沧海之水涤荡灵魂,必然越发觉得心胸豁然开朗,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感。
全诗至此,多以虚笔写意,然而却丝毫未有隔雾看花之憾,极真切自然,仿佛作者亲历亲见。作者为何能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感受描写得如此真切,最后一联给出了答案。他熙宁三年出知杭州,当年十二月徙知青州。所以随后作者说“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原来杭州也有一个望海楼,作者去年曾在那里亲身体会过观潮望海的感受,作此诗时,作者当时观潮的感受自然会融入笔端,因此诗歌显得奇情壮采,挥洒自如。
这首诗无论写海潮,写人的胸襟,都显出一种开阔的景象,豪迈的气概,但不靠描摹刻画,而多用健笔直接抒写,那水阁风长的快感,那涵容天地百川的大海,那晨昏两次浮动的海潮,那“游观远”的视野,“度量开”的心胸,都显得开张雄阔。语言上绝去藻饰,不用典故,造语的质朴劲健,感情的豪迈,加上章法的开合转折,于律诗中融进了参差拗健之美。《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肝”,这首诗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
名家点评
陈衍《宋诗精华录》:“三、四较孟公之‘气蒸云梦泽’二语,似乎过之,杜老之‘吴楚东南’一联,尚未知鹿死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