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十九)


“错把冯京当马凉”,原型是一位宋朝状元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也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榜下捉婿”。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次考完试放榜的时候,一些家里有闺女的就早早去看榜,争取给闺女抢一个进士女婿,据野史记载,经常有人为了抢人打得头破血流。

不过,这还是些低层次的,人家真正有权势的,在考试前就开始选上了,看哪个考生不错,前途无量,提前就打好招呼了。而这些考生们也很高兴,因为只要傍上了大户人家,以后的官场生涯就一片光明了。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的殿试前,当朝国丈张尧佐(其实是张贵妃的伯父,但因为张贵妃的老爸死得早,一直把伯父当成老爸)就看上了一个考生。这个考生名叫冯京,已经连夺了两个第一:乡试解元,会试会元,自然也是本科状元的大热门。张尧佐很看好这个小伙子,而且还打听到小冯尚未婚娶,就亲自带了重礼去找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尚未出嫁,久闻冯老弟才华横溢,是否有意跟小女结成好事?”

要是一般人,早都乐得不知道姓什么了,这可是当朝国丈啊,要是娶了他的女儿,那我岂不成了当今圣上的连襟?但冯京同学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他很看不起张尧佐的为人,就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说:“多谢国丈大人的厚爱,晚生真是三生有幸,不过,这么重大的事,我要先回去跟我老婆商量一下,看看她能不能同意给我纳个妾。”

张尧佐一听,火了,还想让我家千金给你当小妾?做梦去吧!

回家后,张尧佐的气还没消下去,就派人去跟本科主考官传话,说绝不能让冯京这小子当状元!主考官也是老张的人,自然不敢怠慢,满口答应了下来。

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名次排好,交给皇上,皇上看了看没问题,就开始最后一个步骤——拆开封看看有没有要避讳的。结果一拆开,第一名——沈遘,皇上一看,这不是那谁吗?都已经当官了,不能再当状元,于是就把卷子放在了一边,再拆开第二名——马凉,皇上一看,这个人没印象,应该不是做官的,就让他当状元吧!

再说主考官在一边也盯着呢,只要一出现冯京的名字,立刻就会向皇上报告他的“劣迹”,所以当“马凉”的名字一露出来的时候,主考官赶紧伸长脖子瞅了瞅,“马凉”?确定不是“冯京”,就没说话,按照皇上的意思把马凉定为了状元,而沈遘则换到了榜眼的位置。顺便提一下,这个沈遘也不是普通人,他有个叔叔叫沈括,写《梦溪笔谈》那位大科学家,还有个孙子叫沈晦,后来也高中状元。

到新科进士进殿谢恩的时候,冯京一亮相,张尧佐和主考官都傻了——状元不是马凉吗?怎么成冯京了?

原来,冯京知道张尧佐是个有仇必报的小人,就灵机一动,把名字改成了马凉,躲过了一劫。从此,“错把冯京当马凉”就成了一个典故。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冯状元不是一个耿直到迂腐的人,他拒绝张尧佐的提婚,只是因为看不起老张这个人,而不是不想攀结权贵,因为没多久他就娶了宰相富弼的女儿。当然,富弼是一个很正直的权贵。

冯状元做事很讲究策略,有一次,他向神宗皇帝推荐一个人——王巩,结果他的老对头王安石在一边说:“这个王巩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罢了。”冯状元立刻回了一句:“王巩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怎么能说他不懂事呢?”

这个反击太妙了,因为神宗皇帝也是这一年生的,如果王安石认为王巩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那跟他同龄的神宗呢?所以这话一出,王安石立刻就闭上了嘴。

冯状元为人也很值得称道。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状元主持进士考试。在阅卷时,冯状元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文采飞扬,气势恢宏,不过文章里面也有一个小毛病,就是押韵的地方重复使用了一个“明”字。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则,出现这样的错误就等于不合格,要被直接刷下去。但冯状元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非常好,如果因为这一个小瑕疵就让这个考生落榜,未免太苛刻了。怎么办?冯状元想了半天,最后下了决心,不就是多了个“明”字吗,给他改过来不就行了?于是,冯状元提起笔,帮这位素不相识的考生做了一回弊,并把他列为第二甲1名。

这位考生名叫张舜民,高中进士后,一路飞黄腾达,官至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著称,甚至好几次都把矛头指向了冯状元,让他狼狈不堪。但冯状元始终都守口如瓶,没有跟他提那件事。

直到晚年,冯状元退休后,有一次张舜民路过他家,顺便登门拜访,冯状元这才把当年那件事告诉了他。张舜民大惊,责怪他为什么不早告诉他,让他好几次都冒犯了大恩人。冯状元笑笑说:“我不说,就是为了让你不用顾及我的颜面,你身为谏议大夫,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袒护我,那还怎么服众?现在我退休了,再告诉你也无妨了。”

在官场上,冯状元也是一代名臣,以办事效率极高而著称,后来官至宰相。冯状元去世后,哲宗皇帝还亲自去他家里祭奠。

(0)

相关推荐

  •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状元,还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同

    考试,可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周考,月考,期末考--考试就是用来检验一定时间内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只不过在古代是以别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九)

    他考了一百多名,却因皇帝一个怪梦,意外成了状元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因为长得帅,被朱元璋提拔成了状元,说明了"颜值"这个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成功的资本. 今天再来介绍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六十四)

    王杰:饿是陕西人,饿骄傲 在清朝二百多年中,才子层出不穷,比如袁枚.纪晓岚.郑板桥等等,都是足以名传千古的大高手,不过在科举考试中,这些人却称不上高手,郑板桥更是四十多岁才考中了进士. 今天要说的这位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六十二)

    清朝最全才的状元,一幅画卖了1.3亿 在中国,要想成功,什么最重要?能力固然重要,但人脉更加重要. 在这方面,清朝一位状元就很有体会. 这位状元名叫钱维城,江苏武进人. 钱维城从小就聪明得不得了,18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六十)

    康熙破格选他当状元,他却回家当起了农民 在中国历史上,"孝"是最被看重的品德之一,比如魏晋时期举荐官员就叫"举孝廉",孝甚至要排在廉前面.这个不难理解,如果你连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九)

    清朝第二名状元,竟然是鳌拜亲点的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大明朝结束,现代人最爱吐槽的大清朝开始登台. 满清人开始没什么文化,但很爱学习,在汉化的路子上走得很快.明朝结束后,科举也停掉了,顺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六)

    侄子帮叔叔考状元 现在,"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已经被调侃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弄得一帮专家们痛心疾首,说现代人太低俗.其实,这样的"低俗"不光现代人热衷,古代人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五)

    不好意思,我沾了颜真卿的光 在科举历史上,有个好祖宗通常都会被特殊照顾,比如史可法的后人,就被破格录取了.不过,没有好祖宗,有个好姓也可能会意外受到照顾,比如唐朝的颜标同学.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四)

    读万卷书,不如有名师指路 前几天介绍过一位牛锡庶同学,因为误打误撞认识了退休老干部萧昕,幸运地成了状元,充分说明了感情投资是多么的重要.相比牛锡庶的误打误撞,下面这位卢肇同学显然就更有投资眼光了. 卢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二)

    大诗人杜牧:考个状元太黑了!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的考生中,有一位大诗人--杜牧.按他的水平,拿个状元基本没问题,但架不住人家主考官早就把状元批发出去了. 那天,主考官崔郾正准备去东都洛阳主持考 ...

  •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五十)

    唐朝的"刘皇叔"状元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新一科科举考试开始了.在这一科考生中,有不少有实力的考生,比如孟郊和崔护. 孟郊就是写<游子吟>那位,<唐才子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