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之31: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过去?
问:很多心理流派强调要疗愈过去造成的心理创伤,完成当时的未完成事件。但积极心理学等流派却强调要积极地活在当下,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过去呢?
◆ ◆ ◆
答:积极地活在当下,创造更好的未来”是我们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通过疗愈过往创伤的方式。本质上,这些流派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适用于成长的不同阶段。
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启航,都是从一个全然脆弱与无依状态的孩子开始的。当我们寻求确实、可靠的安全与爱,却无法获得满足时,为了在情感上得以存活下来,我们便将自己那开朗、信任、快乐的童稚心灵深埋、封锁,以保护自己。
然而,内在小孩虽不再成长,却也未曾离开。它只是像被活埋的状态那样,等待着被释放出来。一个未曾获得基本需求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恐惧与孤立所形成的基础是不稳固的,我们在这样一个动摇的基础上,是无法建造一个确实行得通、快乐幸福的成人世界的。
当我们生活里所依靠的成年人,无法给予我们爱和尊重时,我们的身体虽然不断地长大,但是在情感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将会放慢步调,甚或完全退化。我们想要信任别人,敞开心主动去关爱别人的意愿,转而潜藏心底。我们在内在小孩的身边筑起一道道的高墙,试图确定他不会再受伤害。强悍坚韧之墙、情感麻痹之墙、以及愤怒与挑衅之墙…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要保护那个甜美、脆弱的内在小孩,他在那儿害怕、痛心且气愤地等待着。
当我们对可靠的爱、安慰与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那将引发我们内在小孩长期的焦虑、恐惧、羞愧、愤怒、情感疏离和沮丧的状态,而这一切又将随着我们进入成年期。
成年后所有的上瘾症,以及多数循环不断的情感和身体的问题,都是内在受伤的小孩试图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迹象。他仍然害怕地等候着那失落的爱与安全的感觉。我们若想获得疗愈,就不能忽视自己的这个部分。也许这在开始时看起来很怪,但我们要想成为身心健全的成人,我们就必须关注内在的小孩,拥抱他,学会重新做内在小孩的父母,用过去曾经不见的同情心和耐心,来陪伴、支持我们自己。
在还没有放慢脚步,向内探求,真切地给予我们内在小孩耐心的关注之前,我们的内在有一种无意识的强迫机制,使我们一直重复着使生命失控的相同行为。
一个女人如果有个会殴打她或她妈妈的父亲,而这个女人又没有处理她受过的伤害的话,她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停替换的一个个的男伴,都是会虐待别人的男性。在这种情形下,施虐的男性终究必须担负起选择使用暴力的责任;但这名女子既然已经是成人,她也有机缘学会,除了受虐的生活之外,她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模式,来替代那旧有的、熟悉的方式(她的疗程中,有一部分是要去承认,无论她做过甚么,都不该被当作是身体受虐的正当理由)。
假如有位母亲,从不曾对儿子表达过真爱的话,这个男子可能会发现,自己娶了一名并非真的爱他的女性。一个痛恨父母有成瘾毛病的人,会发现自己也是个成瘾者。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么做,一直要到我们能为内在小孩所受的苦致上敬意,我们才能停止重复演出陈腔老调的人生戏码。
当我们遇见独自禁闭的内在小孩,帮助他们从痛苦的囚牢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就开始了疗愈自我的过程,我们的生命也呈现出新的意义与展望。在施虐父亲身旁长大的女人,需要用怜悯和耐心,聆听她内在那个饱受惊吓与伤害的小甜甜的声音。而那男人也需要具有同情心和耐心,聆听内在那令人赞赏的小男孩的痛苦、恐惧和深沉的悲伤,这内在的小男孩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需要一位有同情心和耐心的母亲。这两个人都需要聆听并安慰,那个在情感上被抛弃、被排拒,而且对爱和安全感这种天生的需求还会觉得羞愧的内在小孩。
站在对内在小孩和成人自我二者都有利益的立场来看,承认被忽略、受藐视和受虐待,能够带来情绪的疗愈。回溯你童年受苦经验的工作,能够让你圆满过去,然后再带着更大的自我尊重、自由与创造的力量,延续生命的历程。
(本问答摘自若云老师“内在关系工作坊”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