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推石头上山 也可向孩子学习
【观心阁露台】
读者来信:
最近越来越觉得累,但好像又很无奈。小时候大人总是说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我以为考上大学就不累了,其实并没有。后来又有人说等你工作以后就好了,其实也并没有。又有人说累只是因为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欲望,我努力降低欲望,提高能力,然而还是累。而且放眼望去的人生就是越来越累,好像没有尽头。优秀很累,不优秀也很累,身边还有人说,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拼命,你凭什么不努力?我不敢休息,不敢停下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可似乎永远都不够。现在就是咬着牙硬撑,我不知道有一天撑不住怎么办。
小康
付衍清老师
小康:
看到你的来信,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男人奋力推一些石头上山,一块又一块,一块又一块,拼尽全力将石头推上山顶。日复一日,每个清晨,都会有另一些石头在山脚下等待他,他将每日承受劳苦直至生命终结。这好像也是相当多的人面对的生活,除了咬牙硬撑,我们还能如何?在这样的疲劳和无望面前,情绪是奢侈品,去感受悲哀、失落、凄凉似乎只会让心情更加低落,允许自己软弱仿佛是从内部摧毁撑下去的信心,惟有麻木如竹制的脚手架,才能摇摇欲坠地支撑着不知多久。
至少有三点会令人变得疲惫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孩童时代。如果你去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他每天的活动量比成人多得多,却仍然精力充沛、精神抖擞。而我们是如何从一个活力满满的孩子变成一个疲惫不堪的成年人了呢?
至少有三点影响了这一变化过程,第一点是我们越来越少做我们喜爱的事,而越来越多地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淘气包汤姆因为做错事被姨妈罚刷墙,他忽悠小伙伴们,刷墙是大家从未体验过的很好玩的事,结果小伙伴们不仅替他刷墙,甚至还要给他送礼才能拥有刷墙的资格,每个人都渴望着体验刷墙的快乐。然而如果刷墙变成了大家的工作,只有刷墙才能换来三餐一宿、衣食住行,那么刷墙可能就变成了令人疲惫的重复性劳动。
第二点是我们无法做到像孩子一样全然做事,全然休息。孩子在做事时是毫无保留地全情投入,也会在一天当中数次陷入疲劳后的深睡,醒来之后又是蹦蹦跳跳的一条好汉。而我们却常常需要配合别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做不到想干活就好好干活,想休息就好好休息。
第三点是孩子能够有流动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吵就吵,想闹就闹,所以他们的内心中没有积聚沉重的情绪能量,所以他们的心不累,身体的累很快就能休息过来。而我们正好相反,大多数时候累的是心,而不是身体。当太多想说的真话不能说,想释放的情绪不能释放,失望和无力会更加加剧疲劳感。
向能量水平高超的孩子学习
也许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向能量水平高超的孩子学习,尽量多做自己喜爱的事或找到普通之事中那些新鲜的令自己喜爱的因素。同时我们不要因为怕累而让自己收敛投入,反而应该全情投入、全然休息。另外我们需要更多地让情绪流动起来,在安全的情况下去表达自己的真心所想所感,去释放那些不被允许的情绪,当情绪被充分理解和接纳时,你会发现疲劳感将有很大程度的减轻。
荣格曾经说过:“意义使人能够忍受许多事情,也许是所有事情。”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对个体独特的意义有三类:第一类是在创造中完成了什么或贡献了什么,我们可称之为创造。第二类是在人际经验和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我们可称之为体验;第三类是面对痛苦,面对不可改变命运的姿态,我们可称之为态度。
如果在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可以有对石头的命名、欣赏日出日落的风景和对于生命的感谢,即使气喘吁吁、肌肉酸痛、汗流雨下,心中也会有更加明朗和轻松的感受。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足够多发自内心的创造,丰沛充盈的体验,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这样美好的生活又怎么会让人感到疲劳和无望呢?
回答者:付衍清
>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 父母教育专家,小书房、教育在线等多家网站的特约教育专家。
>《厦门晚报》等报纸特约作家。
> 话剧演员,戏剧工作坊导演,常年带领长程戏剧治疗团体,父母成长团体。
本文已获得厦门晚报“最厦门”版块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