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十课《凉州词》其一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十课《凉州词》其一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第一首诗《凉州词》其一。
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
本首《凉州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呀,作者以一种比较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我们还是一起先吟一下这首诗吧。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里要和同学们聊聊诗中的几个地名、一个长度单位和一件乐器。
先说地名:诗题中的“凉州”,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种宫调曲,其二是一个地名。这里先讲地名,曲名在最后一个环节来说。凉州,属唐陇右道(唐十道之一),治所在姑臧县,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知道凉州所在位置,也就知道王之涣所写景物之地啦。
母亲河黄河自不必说,孤城指的是孤零零的一座戍边的城堡,随着历史的更迭,也许早已灰飞烟灭啦。
玉门关: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最早地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关口要道。六朝时期,关口往东移址到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再说一个长度单位“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现在的七尺或八尺(约等于现在的213厘米或264厘米),这万仞山,显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最后说说这样一件乐器——“羌笛”:讲到这件乐器,大家是不是自然而然想到一个少数民族羌族呢?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羌笛是羌族的乐器,属于横吹式管乐。
这些弄明白了,王之涣所写诗的地域与意境也就大体明白了: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一段智审黄狗的断案史
说起王之涣,我们前面是不是讲过“旗亭画壁”的故事,当时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三位边塞诗人之间的千古佳话想必大家还记得。连王昌龄、高适都“甘拜下风”,可见王之涣在当时着实厉害!王之涣虽然是非常有名的唐代诗人,但留下来的诗并不多,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没有当上大官的原因吧!不过,他在文安县做官时,可以说深受百姓信任和爱戴。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他“智审黄狗”的故事。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一个案子。三十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过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就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我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根据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子并且背上有抓痕。因此凶手很快被抓,案子即刻告破。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大家还记得上次我们聊的记忆入声字的方法吗?对了就是三言的“168口诀”。掌握了这个口诀,可以说解决了大半的入声字。今天我们接着聊聊还有什么方法去识记入声字。
“168口诀”背完后,除了记住了这168个常用入声字以外,还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再拓展一下。如何拓展呢?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我们说过汉字的系统是以声符为核心的,可以举一反三。比如说“六伯黑”中,“伯”是入声字,他的声符是“白”,自然“白”就是入声字,推而广之,以“白”为声旁的基本也是入声字,比如“柏、泊、拍”等。用这种方式推导出来的字,大概古音是差不多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入声韵的诗词去记忆。比如说,“绝”是入声字,那么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灭”“雪”需押韵,故此它们也是入声字。既然“雪”是入声字,那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阕”,那“阕”也是入声字。这样是不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越滚越大,所谓熟能生巧,慢慢地就熟知了。
一首戍边怀乡的边塞曲
我们开始讲到“凉州词”中的“凉州”除了是地名,还是一种宫调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王之涣的《凉州词》曾被誉为唐诗七绝之首,在以诗著称的唐朝,这个评价可以说相当的高了。那么这首诗究竟具备了什么魅力,以至于可以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诗中首句似乎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李白的视角是自西向东,自上而下,符合我们的传统认知。而王之涣呢?反其道而行之:自东向西,自下而上,用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勾画出辽阔悠远的边塞景色便呼之欲出,不愧为千古奇句也!
第二句继续写景,用“一片”和“万仞”进行对比,极其强烈第突出了城之孤单渺小,山之连绵不绝,让我们慨叹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人类文明的沧海一粟,那生活于此的边塞将士的凄苦不言而喻。
第三句,边塞的羌笛吹出的却是江南的《折杨柳》,此曲只该江南有,奈何思乡吹此曲啊!戍守在这里的人必定是故乡远在南方之士啊!王之涣“何须怨”的劝说也许显得不近人情。作者在第四句给出了解释在这个远隔千里,连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如果总是吹奏《折杨柳》曲,沉浸于思乡之情当中,那此情恐怕会绵绵无期了。作者正是用这种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了对忍受边地苦寒并且离家万里的戍卒的同情。
也许正是这首诗在写景上的雄伟壮阔,在写情上的深切感人以至于后人将之列为唐诗七绝之最。故此,在吟唱这首诗的时候,要突出仄声的辽阔高远,平声的低沉哀婉。吟唱出王之涣所要表达的那种戍边怀乡之情。让我们一起唱唱这首七绝之首的《凉州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