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亡羊:要走好人生的岔路口
引言 |
当今事物复杂多变,如果目标不明确,在选择的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歧路亡羊”背后的故事无疑就充当了一个优秀的反面教材。
成语来源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故事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有一位哲学家名叫杨朱,有一天领居家的羊丢了,领居着急得不行,于是带着他的人,又想请杨子的仆人们一起去追赶羊。杨子就问:“一只羊丢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您有所不知,它走丢的地方有许多分叉口,一个人走一条路,那自然需要很多人了。”于是仆人就跟着他们去了。不久,他们都回来了,杨朱便问:“找到羊了吗?”邻居答道:“唉,跑了。”杨子又问:“你们这么多人,怎么让它跑了呢?”邻居说道:“您不知道,分叉路上又有分叉路,分叉口太多了,实在不知道它跑到哪条路上了,所以就回来了。”杨朱听后,脸色突然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都没有笑容。【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是邻居家的羊丢了,为什么老师反而更伤心呢?他的学生们都觉得很奇怪,去询问老师,他也不回答。
后来他的一位学生的朋友听说了此事后,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想一探究竟。于是他俩就假意请教杨朱:一位父亲问三个儿子仁义的道理,如何选择名声与生命?三个儿子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生命,我选择生命。”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愿意牺牲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保全。”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谁对谁错呢?【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向师父学习泅渡的人呢?学习过程中溺水而死的人几乎达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他们谁对谁错?【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由此学生们明白了:哦,原来老师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羊,而是因为他担忧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归到根本,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最终会像在岔路上找羊那样一无所获。
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性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失。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失。】
个人感悟 |
其实不只是做学问,生活更是如此,人生的选择太多,“羊”就像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都是找羊的人。理想终究是要与现实打照面的。当我们所追寻的“肥羊”跑到大道上时,就要面对重重岔路口的考验了。意志不坚定的人会因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迷失,苦恼,索性原路返回。只有始终有明确的目标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都是追梦人,在路途中少不了磨难坎坷。
希望通过“歧路亡羊”这则故事我们能明白:做事都要归其根本,目标明确,切不可半途而废,自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