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40岁弃科举一心从医终成金元四大家之一,日本成立丹溪学社
中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医文化也是我们中医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医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底蕴,了解一代医家,结合他们的实践经历,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融入中医的大集体。
提到一代医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扁鹊和华佗,提到医学著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大医——朱丹溪,他的求医经历很曲折,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名医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先生所居曰丹溪,学者尊之而不敢字,故因其地称之曰丹溪先生云。”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代表著作有《格致余论》,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童年磨难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这使他遭受到巨大打击,本来是家境富裕,这件事后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毕竟家里的顶梁柱去世了,乡里邻居都会来欺负他们。朱丹溪的童年经历了艰辛的磨难,但是他有一个贤惠的母亲,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才让丹溪磕磕绊绊的长大了。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造就他豪迈,见义勇为的性格,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敢于为百姓出头,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知道他天天管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是不行的,也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于是他立志学医,用五年的时间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在不断的学习后,丹溪治好了母亲的病,这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当他治好母亲的病,就烧毁了所有医书,因为她钻研医术,只是想治好母亲的病,不再重蹈覆辙,并不是为了学医。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文懿,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文懿的得意门生。这也为朱丹溪的医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文懿,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这句话也让朱丹溪下定了决心。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拜师学艺回来后,治愈了许文懿多年的顽疾。
千里求师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但有些清高,总是不能使他满意,这也没有打击丹溪学医的决心,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成为金元四大家奠定了基石。
评价
朱丹溪可以灵活运用方药理论,遇到病人从不会询问家庭背景,而是尽力医治,做到了一个医家应有的崇高医德,这也是一位医生首先应该具备的。
朱丹溪的学说,得到了后世的褒奖。如明代医家方广说:"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丹溪心法附余》序)。但是由于朱丹溪只明一义,过分强调了“阳有余”的一面,而不谈阳也有亏损的一面;在临床上太强调”滋阴降火”,因此,未免有它的片面性,从而也遭到后人的激烈反对。张介宾也因其执着一端而攻之不遗余力,说:“丹溪之言火多者,谓热药能杀人。而余察其为寒多者,则但见寒药之杀人耳”。虽然有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朱丹溪的学说在国内外也是有很大影响,在祖国医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面。日本医家曾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丹溪的学说,学习丹溪的实践经验。
纵观朱丹溪一生,有苦有泪,尤其当:他立在风雨中,乞求罗知悌收他为徒,“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教他习医时的情景,不难想象出他的毅力,为了一个目的,即使千折百转,不达目的仍誓不罢休。就是到了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说,他不仅在医学方面,就是在做事方面,思想方面,也为我们积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不愧为一代名医,一代名人。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正在医学的路上奔波着,也许我们可能会像高中生一样起早贪黑的去背书,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我们应该坚持下去,而在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素质的培养,毕竟素质决定高度。
谭论古今,让历史告诉未来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