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位优秀的中层管理者?
本周上半周,我在北京某行业头部企业调研。这是我目前接触到名牌大学毕业生密集度最高的企业,以与我对接的职能管理部门为例,4个人的部门,2位清华硕士、1位中科大硕士、1位北师大硕士,更进一步,我了解到他们技术部门人员大多都拥有博士学位,多数是“三清”人员,按我以前的认识,这些人是我等屁民始终望不见其项背的(当然,倒不是说这次接触下来就看到其项背了),更“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过得很快乐才对!
然而,几天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较一般人更是充满焦虑和迷惘,有一位工作了7年的博士生向我“吐槽”,她说她清华毕业后就来到了现在的单位,目前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是不是干多就能多拿奖金,还是说要自我实现,她说,肯定不是自我实现,也并不是干多就多拿奖金,因为,在他们的激励体系里,干多并不一定会多拿奖金,但是干少一定会少拿或者没有奖金。
她进一步解释说,在她们部门里,每个人都是世俗意义上非常优秀的人,只要稍一松解就可能被身旁的人超越,尤其是大家水平都在一条线上,就比谁更“忙”,而且要是看得见的“忙”,所以,她觉得公司内部特别“卷”……交流中,她还向我透露,她前几年一直租房子住,去年终于在北京买了房子,但是特别小,只有30平米。事实上,我从她的话语里并没有看到热情与自豪,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她说,她特别期待公司内部能够停止无谓的内卷,特别期待有一个更好的中层管理者(部门负责人)!
这家企业经常会接到来自政府层面各种材料撰写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基本特征:一是时间非常紧,通常都是12小时内就要出成果;二是这些材料都有极大影响力。他们的分配方式是,固定收入由公司统一确定,奖金完全由部门负责人年底确定,因为奖金占到总收入的60%-70%,而且总金额较大,所以,大多数员工很关注奖金。整体上,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大家几乎都是围着部门负责人转,事实上,也少有部门将如何发放奖金的标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制定出来,如何分配往往是在他们脑海里。据我的了解,这些管理者有这么三类:一是直接搞平均主义,大致就是按总奖金包除部门人数的方式分配;二是感性判断,相对更“喜欢”谁、更关注到谁,就给予更多的奖金,也不乏“徇私”者;三是一开始就把规则制定清楚,并且在部门内部讨论共识,然后坚定地按规则来操作。
毫无疑问,员工层面,大家都更喜欢第三种,事实上,从部门的高效运作来讲,也是第三种更好。但现实中,我发现前两种方式更为常见!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前两种方式比较简单,可以某种程度实现管理者的“权力”欲,同时,也符合中层管理者“求稳”、“躺平”的想法。在这群中层管理者中,有几名相对年轻(80后)管理者是按第三种方式操作的,我发现他们团队更有激情和动力,和他们沟通,我对他们的做法做如下总结:
第一,敢挑重担。这家单位的特点是中层管理者并不做甩手掌柜,他们同样需要参与到具体任务中,但是同时,他们又有任务分配权,所以,如何分配任务往往是他们和部门员工建立有效关系的第一步,我发现优秀中层管理者的共同特征通常是他们把难度大、要求高的任务分给自己,换言之,他们能够冲在最前线。我们知道,在技术密集型员工面前,最有话语权的东西往往就是技术本身,别人搞不定的事,你搞定了,别人不敢挑的担子,你挑了,这往往就获得了绝大多数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敢挑重担绝不能是做秀,或者偶尔为之,应该是持续的一种行为和习惯。
第二,公平公正。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据我的观察,无论一个团队在世俗意义上是“高级”、还是“低级”,作为团队管理者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就是“公平公正”,并且管理者的选择往往就会形成团队根深蒂固的文化倾向,比如,我们经常讲分配最简单的原则导向就是“多劳多得”,我们基本认同“多劳者”应该多得,但是进一步,我们会想——谁来分配“劳”,凭什么甲永远都“多劳”,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永远都有“钱多事少”的活。所以,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在团队内部要做到相对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第三,信任员工。据我观察,很多刚刚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层管理者,通常有一个特征:对下属干活不放心,总是担心下属把事搞砸,而在这种担心下,他们往往把工作都攥在手里,即便是交给下属的工作,往往也不愿意放权,这样一来,下属通常不能放开手脚,往往把事情做砸,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管理者认为不能信任员工的想法。这家单位第三类管理者和我讲,他们的员工都特别优秀,很多情况下,完全信任员工,并充分授权他们,他们往往能把事做好。正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招优秀的人来,是要他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去教他们做什么。事实上,松下幸之助在很多场合表达过一个观点,如果员工受到信赖、得到全权处理工作的认可,他们往往会更有激情、无比兴奋,相对地也会产生更强的责任心而全力以赴去工作。
第四,共识目标。优秀的中层管理者,经常和团队员工讲公司发展的目标(前提是他确实认同公司发展的目标、愿景),并且讲为了达到公司的目标,自己的部门要做些什么,进一步,员工应该做些什么以帮助公司达成愿意,最关键的是,如果员工努力帮助公司达成这一愿意,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回报是什么等。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能够给员工“洗脑”,这个事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特别难,尤其是在大家普遍浮躁、焦虑的背景下。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也要旗帜鲜明的告诉部门员工我们部门共事规则是什么,我们鼓励什么,我们反对什么。
最后,中层管理者要具备和员工打成一片的能力和耐心。和下属打成一片,很多时候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意,一方面因为中层管理者和员工年龄相关太大,大家很难形成共频;另一方面,很多中层管理者并不很有耐心花精力来做这些事,下班就想回家“躺着”,和下属之间仅是一种很单纯的“工作关系”。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两位年轻管理者的做法很受他们的下属喜欢,一是重大节日自己掏钱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很大额的发,多的同事能抢到好几千;一是经常和下属聚一聚,喝酒吃烧烤,关心他们的动态、兴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