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上海的戏剧精神,在这些老房子中熠熠发光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很美丽的知名院校,它既有老上海复古的建筑,也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如今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不仅留存下端钧剧场,还有毓琇楼、熊佛西楼等老式建筑,它们是艺术的凝结和历史的见证。你想了解20世纪初大学校园的样貌和其中的故事吗?这里是一个好去处↓

熊佛西楼

建筑本身:中西合璧 精致优雅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走进华山路630号高高的门牌建筑,就会看见一幢古朴、沉静的建筑,宽宽的前门回廊,是上晨课的学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这就是熊佛西楼。它建造于20世纪初,当时是一名外籍建筑师设计并建造的一个俱乐部。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红砖清水外墙,平缓的四坡屋顶,开敞的列柱围廊和建筑基座,典型的近代早期外廊式建筑特征。建造时,融合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在细节中体现大气、精致和优雅,它既不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的性格特征,也不属于粗犷、张扬、个性十足的建筑。它的美学手段不是炫耀、喧闹的,而是含蓄、宁静的。

建筑修缮:改善功能,保留历史价值

2000年,由于砖木结构年久失修,上海戏剧学院对其进行修缮。当时,这种早期的假三层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已经不多见。鉴于此建筑风格的历史价值,及此楼对于学校的历史意义,学校决定在修缮中除了改善使用功能外,还要保留历史记忆和建筑本身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使之成为学校的地标性建筑。

修缮施工时特别注意保护、尊重和延续老工匠的手艺,平圈拱圈门窗洞、砖墩装饰纹样、墙转角的防撞处理均按照当年的手艺恢复,一丝不苟;外廊觅得相似的花砖,改造后最大限度复原了原建筑的工艺,保持原真效果,更换下来的青石柱座也就地安装,作为旧建筑的遗迹加以保留。

历史回眸中精神的承继

最早,这幢楼并不叫熊佛西楼。1945年后,回到上海的“中央电影公司二厂”迁来此地,并将这里的房舍改装后用做电影录音室,而不少缺乏设备的制片公司常来此处借设备做影片的后期制作,一时间,这里成为上海电影人的汇聚之所,许多著名的上海电影在这里配音、配乐、录歌,一直到1955年上海戏剧学院搬迁至此。

时任院长的熊佛西先生从陈毅市长手里庄重的接过华山路630号的大院后,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当今一批话剧艺术家、电影演员的艺术之路都是在这里启蒙。2001年修缮竣工后,为纪念老校长对校园建设的贡献,学校决定命名该楼为“熊佛西楼”。

熊佛西雕塑

端钧剧场

小剧场

建筑本身:改建而来的校园中心亮点建筑

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原叫实验剧场,又称“小剧场”。从1956年到1994年期间,是上戏唯一的剧场。1956年由室内体育馆改建而成,300座小型实习剧场。外观貌不惊人,但是正是在这不起眼的空间里诞生了将近200多台各类精彩剧目。1956年到1994年学校几乎所有重要的演出、学生毕业公演、实习演出都在这里诞生。

建筑整体为弧形建筑,玻璃幕墙,剧场有座位288座,舞台高7.4米,宽9.3米、深2.8米、吊杆25道,全部采用电动控制。前厅建成一个中心展示区,可举行各类画展、设计展。

改建前的端钧剧场

改建后的端钧剧场

建筑修缮:外形重新设计 内部“脱胎换骨”

2002年剧场翻修,根据地形设计成弧形,面对校园的墙面设计成玻璃幕墙,白天宽敞明亮,晚间璀璨夺目,其一层外厅为展示厅,二层为排练教室。

改建前这里的电风扇和壁灯是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专门购置赠送给当时剧校的师生的。翻修时,建筑里的灯光、音响设施、空调、消防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修缮后命名为“端钧剧场”。
端钧剧场前朱端钧先生塑像
端钧剧场内部展览
这里曾成功举办“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并接待过众多世界各地的剧团演出。从这个剧场走出的戏剧艺术工作者、演员、导演、舞美等等数以千计,寄托了一代代上戏人的戏剧情怀。

毓琇楼

建筑本身:带有拱形阳台的西式建筑

毓琇楼是上戏校园内一群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房子中的一幢,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美感。它的前身是一位外国建筑师的工作室,有着朝南带半圆形阳台的房间是客厅,楼中央是大露天平台,西侧有资料室、储藏室、小厨房和书房,北面是工作室和餐室。

建筑修缮:复原历史原貌,留住设计美感

毓琇楼历经几次小修补,直至2003年才开始整体修复。凿开表面的水泥地面,露出当年的大理石;小小的楼内每一间都有壁炉,每一个壁炉的样子、材料、砖面都是不同的,历年小修小补反而使得这所老式建筑美感全失。整体修复时,拆除了大平台吊顶露出了美丽的石膏纹饰。

大修以复原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为主。修复了室内防潮层,修补雕花壁炉的瓷片,修复已经被石灰浸没的天花板的石膏线脚和花饰。门窗也按照老样子予以恢复。拆除了曾经被封闭的露台,挖开被埋入地下的四级台阶,恢复地下防潮层,同时还恢复了露台,搭建了玻璃房,留住了建筑原有的设计美感。

老建筑的外立面只做了简单的清洁,去掉后加的附属物清洗尘垢即可。老房子的外形、轮廓、色泽、材质、平面的虚实、凹凸、纹饰、图案乃至环境都经过当年设计师们一番苦心营造,并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风雨洗刷,都显示出复制的独特美,修剪建筑物边的大树,栽种、移植新的苗木,使建筑与老树相得益彰。修缮后的小楼被命名为毓琇楼,以此纪念中国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

毓琇楼的彩色玻璃

毓琇楼拱形阳台

建筑周边打卡点

1、上生·新所

这里主要由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的工业改造建筑共同组成。这片区域包罗了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和知名地标,共同形成一个特色文化空间。

地址: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交通:公交57、71、76路/轨交3、4号线延安西路站

2、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位于复兴西路147号,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老建筑,柯灵先生大量的文学作品也都在此诞生。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六 10:00-16:30(16:00停止进入)

地址:上海市复兴西路147号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柯灵故居→上生·新所→上海戏剧博物馆→衡复风貌馆→武康大楼→华山绿地→上海民族乐团→幸福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