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一场跨越时空的手谈,两代「陈真」,致敬与传承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陈真或确有其人。

倪匡说是自己虚构,但陈嘉上又指倪匡翻查霍元甲的讣告,发现其中有个弟子叫陈真,就写进了《精武门》的电影剧本里,但人物故事纯属虚构。

但其实人物来历与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

从倪匡笔下出现「陈真」这两个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渐进式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各种不同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都在丰盈着角色的骨血。

而其中最强的两个「陈真」,或应归属双李。

李小龙在前,李连杰在后。

他们隔着二十二年的时空,借「陈真」之名,以武手谈。

1972年,《精武门》上映。

继回港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大热之后,李小龙与原班人马继续合作,推出了这部以家仇国恨为主导线索的力作。

这也是「陈真」这个影视角色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

得知师傅亡故消息的陈真匆忙赶回武馆,在霍元甲的葬礼上哀恸欲绝,后因日本人肆意挑衅而去虹口道场踢馆,以精湛功夫横扫日本武士,归途中再次与日本人发生摩擦,其后经暗中调查发现了霍元甲被害的真相,经过连场激斗,为师傅报了仇,最后为了不连累同门,死在外国人的枪下。

那个年代的剧本并不算精巧,服化道、布景甚至包括武打动作设计方面都显得颇为粗糙,剧情则以动作为主,人物情绪的表达都并不追求细腻深刻,所以演技层面亦可谓乏善可陈。

但即便在这样纵比而显露的缺陷之下,纵然已经隔了这么多年的时光,片末李小龙纵身而起、无畏面对迎面而来的弹雨那个刹那,却依然能让人无端红了眼眶。这就是电影和演员的魅力,并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磨灭分毫。

李小龙就如一头矫健的黑豹。

他的肌肉不单是结实,而且在常年不懈地锻炼下略呈丝状,这赋予了他几乎达到极致的体能状态,而不管是以力量、反应速度与敏捷度来衡量,都堪称人类的极限程度。

电影中有多场对打,虽然看得出喂招和设计成分,但更明显的一点是其他人完全跟不上李小龙的动作。

不论群攻还是单挑,和李小龙比起来,其他演员就如孩童般笨拙。

譬如陈真踢馆归途,凌空踢碎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板,身姿与力度皆非同寻常,再如片中多次出现的寸拳寸劲,虽然是收力情况下的表演,却仍然看得出其内蕴含的真正的功夫造诣。

综合很多人对李小龙的评价和判断,个人最倾向洪金宝所言,「我的脚只伸了一半,他的脚已经在我脸上」,换句话说,李小龙这种级数的反应速度,对手根本来不及反应就会躺倒在地。

成龙和甄子丹都表示过,李小龙并非无敌,有很多人也认为,如果李小龙与泰森较量,肯定会一败涂地。

从身体数据指标分析,泰森无疑大占上风,尤其他出拳力量大幅领先李小龙,且其堪称上个世纪最具统治力的拳击手,横压世界拳坛多年,鲜有败绩。

而泰森对李小龙也有不同的评价,比如他曾经说过,李小龙「在街斗中是一个杀手」,但其后又在一次连线采访中表示,李小龙体型和自己相差太大,如果无视规则,自己可以将李小龙「打死」。

但李小龙所具有的速度与力量,真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二十二年后,另一部以陈真为主角的电影上映。

以李小龙版《精武门》为起点,在经过了三部与陈真有关的电视剧的打磨,陈真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完整,角色的光芒也愈发耀眼。

这一版的陈真故事,叫做《精武英雄》,由李连杰担纲。

陈嘉上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在保留《精武门》基础设定的前提下,对剧情进行了更深度的挖掘,使之更有张力。不管是主角陈真、第一反派藤田刚,还是黑龙会的船越文夫,甚至一众戏份不多的配角,各个都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在电影主题上,则强调为国牺牲的大义,也较《精武门》重在复仇的视野更为宏大深远。

以李小龙为源头,香港动作电影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在动作设计上更有了翻天彻地变化,场面调度与动作创意上更见精当,尤其群攻对打的场面,视觉效果令观众感到尤为紧凑和震撼。

而多场动作戏都非常精彩,譬如在日本教室内的小试牛刀、初次登门虹口道场的以一敌数十,其后精武门与黑龙会的一场乱斗、霍廷恩与陈真之间的一场同门较技及最终的正邪对决,都堪称精彩纷呈。

但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陈真与黑龙会总教头船越文夫在山野间的一场手谈,打斗别有意趣且禅意十足,言谈间充满智慧,将哲学与武术融为一炉,是一场以比武之名而生的武学教授和传承。

而在片末,陈真隐姓埋名去往抗敌战场东三省,则是另一种层面的令人热血沸腾。

李连杰这样评价李小龙,「(大意)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武术家,他用的兵器是菲律宾的两截棍,他的脚李三脚,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融合,他的步伐接近拳王阿里,他的拳是咏春拳,他把各家之长都集中到一起,就创立了截拳道。」

而李连杰不愧为中国动作演员中打得最好看的那一个,兼且演技出色。

当年的李小龙,限于剧情粗糙和表演砥砺的缺乏,未能实现的高度,在二十二年后被李连杰做到了。

这一场跨越时空的手谈。

是致敬与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