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周家堡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为五楼片村之一。

五楼村坐落在五星街办西部,沣河东岸,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原来是由五个村庄组成的一片村落,包括张家堡、姜家堡、周家堡、刘家堡、庵前堡(村民都称庵前头)五个自然村落。20世纪50年代,原刘家堡、庵前堡合并为一个村,称庵刘堡(取两村名前两个字),后改写成安刘堡。最南边有两个村,东是安刘堡、西是周家堡。安刘堡北边是姜家堡,最北边是北张堡。北张堡村东西较长,西头向南延伸和周家堡相连,从西到北半环抱着姜家堡。五楼遂确定为北张堡、姜家堡、安刘堡、周家堡四个行政村,故现在一般都说五楼四村。

五楼村过去五个村各自独立成村,且有城堡相隔,后各村城堡相继拆除,加上人口不断增长,村子逐渐扩展,各村的房舍都挨一起了,外人很难分辨出各村界限。

五楼村名的来历版本较多。一说因五个村各有一座城楼,故名五楼;一说此地曾建有一座雄伟华丽的五凤楼,村因楼而名,将“五凤楼”简称为五楼;一说一般交叉路多是四个路口,而此地因有五个村,到村中心区各走一条路,形成五个路口,故村名是为“五路口”之谐音;还有一说,此地属姜留之村。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灵感寺在姜留村”,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五楼村”应为“五留村”之谐音。

唐代以前即有五楼村的记载。古时曾设五楼社,清朝设五楼厫。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长安县人民政府设五楼区,1956年2月将五楼区改为五楼乡,1958年更名为五星人民公社。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终南山下、沣河之滨,生活着一些原始居民。他们临河而居,在水中捕食鱼、虾、螺、蚌;在地上耕种黍、稷、麦、菽;凿打石斧、石锛,打磨骨锥、骨针;烧制陶器、陶具,刀种火耕、纺麻制衣,借助大自然的恩赐顽强的生活着。现存的五楼遗址,给我们描绘了当年先民的生活状况。五楼遗址位于五星街办五楼村北,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400米。遗址耕土层下2—4米厚的文化层发现大量的灰烬、木炭、螺壳等先人生活留下的痕迹;石斧、石锛、骨锥、骨针、陶豆、陶纺轮等先人制造使用的工具,证明此处五六千年前已生活着进入父系时代、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和沣河下游的客省庄应为同一时期人。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此处遗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艮)

长安革命先烈张新法、康居仁、徐汉儒、李艮等先后在五楼地区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农民组织、开展武装斗争。《长安县志》记载:1926年李艮等共产党员奉党的指示,到五楼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把五楼地区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并迅速波及到户县、咸阳等地。当年成立中共五楼党支部,并在一些村庄也成立支部,随后建立中共五楼区委员会。在五楼地区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抗粮抗捐、减租反霸。公审处决横行乡里、坑害群众的恶绅乡霸张林旺,为群众除了一害。“四一二”大屠杀后,一片白色恐怖,而五楼地区的革命斗争仍如火如荼,他们清算当地“十大阎罗”、捣毁五楼厫、处死“黑毒虫”,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五楼四个村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同时又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各村在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你追我赶,各有建树。

五楼,这个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个古老、文明、神奇的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借助西太路跨村而过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厚积薄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将创造又一个“五楼文明”。

五楼村之一的周家堡村位居五楼村西南方,西傍沣河,东挨安刘堡村,同时与太原庄与北张堡村接壤。全村320户,1260余人,耕地700余亩。村中姓氏有姜、赵、白、刘、周等,周姓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0%。

相传在明代,以周姓人居多,得名周家庄。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周家堡。周姓从何而来,无史实根据,但从村中几位耄耋老人口中得知,乃唐初从山西迁陕,居于此地。世代务农,闲时割取河西300余亩荻子织箔变卖换钱,有些人还到其他地方贩来荻子编制,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有人以此为生。

过去有“七大户,八大家,二十四个银火家(当地人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人家)”之说。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将村中数百亩地划拨给其他村可证明。

村民富裕,盖祠堂特别讲究。五进房的

堂飞檐出厦、雕梁画栋,在当地十分有名。其高超的砖、木雕刻艺术,引来许多专家艺术家高级匠工都来参观学习、拍照临摹。祠堂房多院大,常常成为军队、公所、学堂借用之地。1927年至1928年五楼地区农民协会驻扎于此,成为长安县西第一支农民武装的营地,中华民国时期驻扎在灵感寺的五楼乡公所也曾借住于此。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因无人管理,逐渐衰败,“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被毁。

古时村民还曾于西门外修建一庙,全村自捐集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捐砖瓦的、有捐檩椽的,有一户捐出两根大梁,村人称善。庙极讲究,坐北向南,高居土台之上,比村民住房地基高出四、五尺,泥塑金身供神佛。庙前栽松植柏、种竹养花,环境极为优雅。此庙本有五间,现尚存三

间,在梁柱之上、檐拱之间仍可看见精致的木雕。

该村2007年打深井、修水塔,给村民集中供水,水质经水务部门化验检测,各项指标优良,尤其是在含氟量普遍超标的当地,该村水含氟量特别低。为了解决其他村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当地政府同市、区水务部门协商,在村中建一个水站,将优质水输送到其他村庄。

如今,街道平整,道路硬化,房屋漂亮,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0)

相关推荐